作他的护身符,舍弃以遗,可谓豪气干云;后者怀而不用,反要拿出来,昭告天下,以让黎庶晓得托付者的心性人格。一啄一饮,交相辉映,令人击节赞叹,想要泣血以歌。

    刘天明先生既已归天,愿其一路顺风,张斯还在,则要尽力挽救。有此一段事情,写历史的时候,也可虎虎生风,让后人知晓,如今的时代,也不是一无可书,自有可歌可泣的事情。至于两者的法律罪责,自长远角度看来,实在不值一提……”

    国人的骨子里,确实是有侠义情怀的。

    受制于法律,或是生活实际,大家都无法表现出来。那些行侠仗义的人,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评价,反而要备受指责。而张斯的行为,天下哄传,将民众的这种情怀,重新激励了出来。大家确实不能做到像他那样,但并不表示,人们就不懂得支持。

    而这一次,也让人看到了张斯在评论界的影响力。

    接二两三的著作连载,他得到的,不单单是“精神导师”的称号,还有年轻人义无反顾的支持,与评论者慷慨激昂的追随。从大陆到港台,从港台到海外华人界,评论呈一边倒趋势,几乎全站在了他的身后。

    舆论并无直接的效用,但并不代表它没有威力。

    造成如此大的影响,是谁都能考虑一番,不敢贸然做出决断。而近来流传的一首古诗,将民众的情绪推到了极点,更是可虑。

    在众人的讲述中,这是张斯被捕前夕,在书房中写下的,似乎是为了坚定自己的决心。张倩依事发后,才见到书桌上的文字,惊心动魄,忙拿去排版。这首诗先在海外出现,跟着舆论风潮,顺利达到了内陆。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是一首非常简单的诗,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即算不懂内中的用点,也不妨碍理解。尤其后两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豪气冲天,扑面而来,简直是神来之笔。再联系到张斯目前的状况,感受就更深刻了。

    坊间普遍认为,这首诗是写给评论界的诸位,以及与他同道的人。因为考虑自己性命堪忧,说不定就此了结,所以留下这首诗,以作激励。鼓动大家不要因此害怕胆怯,抱紧理想,继续前行。

    那无与伦比的气势,谈笑自若的豪情,透过诗作,不禁浮现在人们眼前。

    在大家的想象中,张斯一定静静盘坐在监狱的一角,面色从容,等待着自己的结局。不悲不喜,因为他已做了该做的事,问心无愧,上天入地,都可挺胸抬头。

    民众被自己的想象感动了,深为张斯的遭遇气愤。

    文艺作品的力量,是不可见的,但确实存在。随着这首诗的流传,张斯豪气干云的形象,彻底烙进了人们的心里。到了此时,就不必再讲述事实的经过,或者辩论些什么了。古诗将这些浓缩,化成了可以想象的四句。

    凡是读到的人,自己会想象具体发生了什么,并深受感动。而它也将舆论凝结成一个点,不再分散,顿时强劲绝伦。众人已经不再想理会什么法律,什么道德,什么是非……唯一想做的,就是立即将张斯从监狱里拉出来。

    这是理论上的努力,在实际的行动中,也有人在冲击。

    比较柔和的是朱红与杨雨薇,走关系路线,通过家里人的影响力,为他寻找门路。比较强硬的则是朱市长,公开表示,政府部门不该给张斯定罪。同时,对于管辖境内的官员,根据张斯公布的证据,开始控制逮捕。

    上海百姓欢呼雀跃,每有一人落网,便热议好一阵。

    证据确凿,不可抵赖,朱市长只是秉公办理,绝不出格。而他这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就非同一般了。有人猜测,由于事情闹的太大,有关部门比较尴尬。想抓捕那些犯人,又碍于种种顾忌,所以有意将朱市长推到台前,解决此事。

    朱市长在开会的时候,也提及了此事。

    “我不管别人是阴谋,还是阳谋,是抬举我朱某人,或是陷害我朱某人……我只知一件事,当一日父母官,就做一日父母官该做的事,并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不考虑得罪人与否,也不考虑升官与否,就像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我做的事,只关注四个字:天经地义!”

    说到做到,这又是个令人敬佩的人。

    行动已雷厉风行地展开,那些王图逃过此劫的人,渐渐绝望,不再抱有幻想。而中央发布一道任命,令朱市长入主中央,暂时专办此事,要将名单上的人彻查清楚!民众听闻,心中雀跃,难以言喻。

    张斯已在狱中待了许久,为何忽然有此命令呢?

    这与近段时间事情发展趋势有关,由于在海外掀起了不小的波澜,逐渐被海外的政府关注。大家纷纷来了解此时,无论是真心佩服张斯的行为,还是有意攻击华夏政府,反正他们是站在了张斯的一边。

    当然,也有那种比较单纯的。

    在第三世界领导独立自由运动,为世界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文娱行者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张秋枫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张秋枫并收藏文娱行者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