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功的耶律敌烈驰援,随后大宋变天,太祖驾崩、太宗即位,赵光义召回了北伐军。

    北汉颇为侥幸地丝血存活。宋遣使告哀,辽亦遣使吊唁、贺即位。这点小冲突嘛,纯属误会,怎么可能破坏亲密无间的宋辽关系呢?

    以大局为重。在随后的几年里,逢年过节,宋辽都会互遣使者问候,互动紧密。

    978年冬天,辽国使者耶律呼图完成对宋访问工作,返回辽国,在向景宗汇报工作的时候,耶律呼图警告说大宋必取北汉,请做好应对工作。

    对此,韩匡嗣大不以为然,

    “你怎么知道?赵光义告诉你了?”耶律呼图回答说这还用问?四方僭伪之国已经被宋悉数灭掉,如今只剩北汉,而大宋正秣兵历马、整军备战,难道不是要灭掉北汉吗?

    “胡说八道!”韩匡嗣认为宋辽两国的亲密关系来之不易,岂能听风就是雨?

    在没有任何真凭实据的情况下,贸然开展军备竞赛、以大宋为假想敌,岂不友邦惊诧?

    呼图,你不是呼图,你是糊涂!在韩匡嗣的阻挠之下,辽国果然对大宋的备战熟视无睹,

    “卒不设备”。与此同时,赵光义下达了出兵北汉的命令。这次,轮到大辽国友邦惊诧了。

    景宗不禁叹息说呼图一点儿也不糊涂,他的见解远在韩匡嗣和我之上啊!

    随后就派挞马长寿紧急出访大宋,

    “何名而伐汉也?”卑微的姿态、十足的诚意,换来的却是赵光义毫无礼貌的挑衅和恐吓:“北汉欠揍,所以揍他。你别管,咱合约如故;你要管,我连你一块儿揍!”北汉呼叫辽国,

    “都什么时候了,还没认清现实,抱有幻想呢?赶紧派兵支援呀。”景宗再派耶律沙、耶律敌烈支援太原前线,又加派耶律斜轸、耶律抹只作为接应;同时派北院大王耶律奚底、乙室王撒合驻军幽州,防备宋军声东击西;随后又派耶律善补继续支援太原前线。

    耶律沙与耶律敌烈等与宋军激战于白马岭,耶律敌烈阵亡,完成了自我救赎。

    随着辽军的败退,北汉终于亡国入宋。然而志得意满的赵光义并未停下征战的步伐,本着

    “来都来了”的精神,奋灭汉之余威,挥师东进,果真对幽州发起了攻击。

    屯驻在幽州的耶律奚底、乙室王撒合等前往阻击,失利于沙河,宋军乘胜包围幽州。

    耶律沙、耶律斜轸等也从太原战场抽调到了幽州战场,并立刻投入战斗,勉强稳住了颓势。

    赵光义对于幽州志在必取,将幽州重重包围。宋军携

    “北定三关”之威名,乘吞并北汉之新锐,幽州军民恐惧不已。宋军双管齐下,在巨大的武力威慑下,不断用尽各种办法招降,瓦解守军斗志。

    此举很奏效,不少辽军将领偷偷出城,投降宋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及时与外界取得联系,提升士气,后果不堪设想。

    辽南京留守韩德让与部将刘弘亲自登上城墙,一方面是指挥战斗,而更重要的任务则是防止己方人员变节投降,韩德让24小时不下城墙,但仍然无法提高日渐低落的士气。

    来援的耶律学古无法突破宋军的外层包围,冥冥之中他想起一位幽州前辈——刘仁恭,

    “挖地道!”最终,耶律学古通过挖地道的方式进入城中,坚定了守军的斗争意志。

    晚上,宋军组织了三百人的敢死队,在夜色的掩护下爬上城墙,耶律学古率部将其歼灭。

    听闻幽州旦夕不保,耶律休哥主动请缨,率部奔赴幽州前线。当时正值傍晚,耶律休哥命部队每人手持两把火炬,以为疑兵之计,与耶律斜轸左右奋击,耶律休哥身披三创犹力战。

    城中的耶律学古得知援军赶到,立刻出城列阵,擂鼓呐喊,以助军威。

    宋军由此而败,地点是高梁河。这就是

    “高梁河之战”。实际上此战诞生了两个

    “车神”,一个是乘驴车而走的赵光义,另一个则是重伤不下火线的耶律休哥。

    据记载,耶律休哥在激战中身披三创,宋军溃散后,耶律休哥

    “创甚,不能骑”,但他依然

    “轻车追至涿州”,缴获大量战利品。事后辽国人总结经验教训,其中一条非常引人深思,那就是赵光义也许是急于建功立业,在围攻幽州时没有

    “网开一面”。兵法云:围其三面。这样,意志不坚定、贪生怕死的守军就会从这条生路逃走,继而削弱防守力量。

    那么他们为什么不投降呢?因为一旦投降,就会连累家人,而如果是逃走,情况就不一样了。

    在宋军包围幽州之初,辽国朝堂上下一片

    “议弃幽、蓟”之声,幽州守军并非精锐而多为老弱病残,抵抗意志本来就很薄弱,又受

    “北定三关”的惯性认知影响,当听说宋军杀来,他们的第一想法就是逃跑,

    “望风而遁”。然而宋军却快速地将幽州包围,

    “为宋师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五代十国往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南无臭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南无臭蛋并收藏五代十国往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