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会抢先迎拜,并且都要亲自送到宫门外的台阶上。

    即便如此,赵恒还是险些丢掉太子之位。996年春,中原大旱,时任开封府尹的赵恒便大笔一挥,免除了辖境内17个县的赋税,减少人民负担,百姓交口称赞。

    结果有人借题发挥,密告赵光义,说赵恒夸大灾情,以免税来笼络民心。

    赵光义闻言大怒,当即成立

    “开封灾情调研工作组”,由钦差大臣王钦若牵头,下到基层,深入考察灾情。

    王钦若很快递交了调研报告,说灾情远比想象的严重,开封府减免的租税还是太保守了,应当加大减税力度。

    赵光义龙颜大悦,打消了猜疑,赵恒有惊无险地渡过了这一劫。多说一句,王钦若因此事而得到赵恒的恩宠,在真宗朝平步青云,升至宰相,然而他最终却是以奸臣的面貌载入史册,后世把他列入

    “真宗五鬼”,继任的宋仁宗亲口评价他

    “真奸邪也”。这是后话。997年2月,赵光义

    “不豫”,3月初病情加重,

    “不视朝”。不出意外的话,皇太子赵恒就该临朝监国,安心等皇上过早地离开我们,然后柩前即位。

    但是权力游戏的魅力就在于不出意外才是意外,赵恒真正的劫难恰恰来自此时。

    赵光义的心腹宦官王继恩与几位重臣——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等谋立精神病人、皇长子赵元佐,另有一说是谋立太祖长孙赵惟吉,总之是推翻皇储赵恒。

    王继恩甚至拉了李皇后入伙。这位李皇后的父亲便是

    “陈桥兵变”主演之一的李处耘,李皇后生下了赵元亿,可惜早夭。也就是说,无论是赵元佐还是赵恒,都不是她的亲儿子,立谁都一样。

    估计王继恩会以

    “废长立幼”的危害为主要卖点。但是赵恒早被册立为太子,是法定继承人,岂能无过而废?

    李皇后拿不定主意,于是让王继恩把宰相吕端叫来,大家一起商量一下。

    世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历史真的很调皮,当初太祖驾崩时,宋皇后让王继恩召赵德芳入宫,王继恩却领来了赵光义;如今赵光义驾崩,李皇后让他召吕端,而他也吃了同样的亏。

    王继恩叫吕端入宫,只说有要事相商,情况紧急,不得拖延!傻瓜都知道这个节骨眼上的

    “要事”是什么事。吕端趁王继恩不注意,在笏板上快速写下

    “大渐”二字,偷偷交给亲信,

    “把它拿给赵恒看,让他速速进宫,快!”事已至此,只能一不做、二不休,吕端豁出去了,招呼家丁把王继恩控制住,随后只身入宫,找李皇后理论。

    吕端有胆有识,在关键的时刻表现出了惊人的魄力。他的家族成员在本书中多次出现,他哥哥就是吕余庆,他父亲是吕琦,他爷爷是吕衮。

    吕衮就是沧州刘守文的幕僚,后来刘守光兄弟相残,杀了刘守文、夺了沧州,又将吕衮满门抄斩,当时年仅15岁的吕琦被父亲的好友赵玉冒死救下,赵玉背着吕琦一路沿街乞讨逃入河东。

    吕端据理力争,终于说服了李皇后,同意让赵恒承继大统。可吕端还是不放心,当群臣向赵恒参拜的时候,照例要

    “垂帘”,吕端立而不跪,坚持要把帘子撩起来,必须

    “验明正身”,当他走上台阶撩起帘子,看清是赵恒本人后,这才降阶退下,随后率领群臣跪拜,山呼万岁。

    至此,赵恒终于成功登上皇帝宝座,即

    “宋真宗”。关于这次未遂的政变,有些细节的记载略有不同。比如把李皇后从政变参与者中剔除,说是王继恩等人早有密谋,太宗病危时,吕端进宫探望,发现赵恒并不在宫中,于是怀疑有人要搞小动作,便在笏板上写了

    “大渐”,派亲信交给赵恒,并催他赶紧入宫。太宗驾崩后,王继恩来找吕端,说李皇后找他有事。

    吕端就明白是王继恩在搞鬼,于是就骗王继恩说皇上早就写了一封遗书,就存在诏书阁里,我可不敢乱动,烦请王公公把墨诏请出来。

    王继恩信以为真,结果他前脚刚进档案室,吕端就在后面把门关上了,

    “哗啦——咯嘣”上了锁,然后跑到李皇后那里理论。面对吕端的询问,李皇后坦言说自古以来就是立嗣以长,立长子赵元佐,有何不妥?

    吕端说先帝立皇太子不就是为了今天吗?你给我翻译翻译,什么叫皇太子?

    李皇后默然无语。

章节目录

五代十国往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南无臭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南无臭蛋并收藏五代十国往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