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德光的计划是这样的:
既然自己连吃多个败仗,且面临被后晋战略合围的危险,那么干脆就顺水推舟,“撤回”契丹。耶律德光在戚城以北的顿丘城埋伏下精锐部队,然后解除魏州之围,引诱后晋军队追击。
在耶律德光的计划中,在顿丘城伏击战中,契丹骑兵要发挥平原作战优势,一口吃掉刘知远、杜重威、马全节的部队,继而乘胜南下,直逼石重贵所在的澶州。
计划很简单,但也很完美,无论是诈退的理由,还是伏击圈的选择,都堪称滴水不漏。他也确实成功骗过了后晋将士。
然而他离成功却总差一步之遥。
后晋将士的确被耶律德光成功忽悠,魏州留守张从恩不停地给朝廷上疏,急切地要求朝廷立即出兵追杀撤退中的契丹军队,不要错失良机,放虎归山;而且石重贵已经诏令刘知远、杜重威、马全节从东昭义会师,然后东进支援魏州。
就在后晋将士摩拳擦掌,准备跳进圈套的时候,忽然阴雨连绵。当时是农历二月下旬,处于春季。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但老天爷为了给后晋续命,也奢侈了一回,春雨连绵不绝,严重迟滞了后晋主力部队的集结。
也许石重贵等高层还眼望苍天,顿足捶胸,质问老天爷为何要助纣为虐。老天爷承受了太大的委屈。
澶州主力没上钩,那么刘知远、杜重威、马全节的西线主力呢?他们根本就没奉诏。
这可真是五代时期最典型、最辛辣的讽刺。
刘知远自始至终都没有跨越太行山,没有离开河东辖境半步。而杜重威、马全节也因此不敢贸然离开本军辖境,以防被刘知远吞并。谁知道刘知远会不会是第二个赵德钧?
此时的太行山重现了当年“河东站场”的情形:为了防止被赵德钧吞并,范延光也只好拥兵不前。防火防盗防友军。
契丹精锐部队在顿丘城附近一连埋伏了十天,却连半个后晋士兵都没看到。倒把自己折腾地饥困交加、疲惫不堪。
这时候,比耶律德光更迫切希望灭掉后晋的赵延寿,为耶律德光鼓气加油。
赵延寿表示,后晋之所以不敢追击,就是因为内心深处充满了对契丹的恐惧,只敢沿河布防、凭城坚守而已,我们干脆就猛攻澶州,只要攻下澶州,活捉了石重贵,天下就是我大契丹的了!
耶律德光被赵延寿带进了沟里,也认为这次伏击之所以没开张,就是因为后晋胆怯。既然如此,那就要充分利用他们的恐惧。
于是,耶律德光不装了,我摊牌了。
3月1日,耶律德光亲率十万契丹大军兵临澶州城下,在城北构筑主力阵地,另派东西两翼围堵澶州的东、西城门,对澶州形成了“品”字形半包围,因为澶州南面是黄河,耶律德光无法四面包围。
澶州的第一道防线是驻扎在戚城之南的高行周。
契丹急先锋赵延寿、赵延照率领数万骑兵自西面攻击高行周西翼;耶律德光亲自率领精锐铁骑自东面攻击高行周东翼。两军成东西夹攻之势,贼势震天。
高行周从容应对,双方短兵相接,从早晨打到黄昏,激战一整天,互有胜负,战场呈现出胶着状态。
到了傍晚时分,耶律德光又率领主力精锐从中路猛攻。前军高行周的形势越来越艰难。
此时,纯爷们儿石重贵亲自率领后军向前推进,后军的左、右两翼率先渡河,站位靠前,石重贵居中靠后,形成“V”字偃月阵,阵列整齐划一,旗帜飘扬,将士们盔明甲亮,斗志昂扬,士气高涨。
“御驾亲征”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只是一种姿态,皇帝亲自刷经验而已,一般都是躲在绝对安全的大后方,而像石重贵这样的,亲自来到前线,面对数万契丹铁骑的疯狂进攻,还敢往前压的,真的是凤毛麟角。
当后晋将士看到皇帝陛下也做出了要参战的姿态,战斗意志更加坚定。
耶律德光远远望见蓄势待发的石重贵,既惊讶又由衷地钦佩,不禁对身边人说道:“杨光远跟我说,晋朝兵马多半已经饿死,残存的也是疲弱不堪。今日观之,何其壮耶!”
契丹骑兵试图接近后军,恐吓威胁石重贵,不料待命中的晋军军纪严明,面对契丹铁骑的冲击,没有一人退缩,阵列丝毫不为所动,而当契丹铁骑冲到近前,晋军阵列忽然万弩齐发,矢如飞蝗,遮天蔽日,契丹骑兵无法靠近,只能暂时退却。
关键时刻,晋军这边出了叛徒,他们向契丹人泄露了一条重要情报:晋军东翼防守相对薄弱。
于是,耶律德光将主攻方向改为东面,晋军果然溃败,契丹铁骑一路追杀,眼看晋军就要全线崩溃。
戏剧性的一幕再次发生:有一队千余人的工兵小分队,此前奉命在河堤处修建水寨,建筑工地上的旗帜正好比河堤略高一点,契丹骑兵正往这边追赶,忽然发现河堤处隐约露出了旗帜的边角,误以为是遭到了后晋的埋伏,于是急忙调转马头,“不好,中计了,撤!”
后晋得以喘息休整,随后两军再度短兵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既然自己连吃多个败仗,且面临被后晋战略合围的危险,那么干脆就顺水推舟,“撤回”契丹。耶律德光在戚城以北的顿丘城埋伏下精锐部队,然后解除魏州之围,引诱后晋军队追击。
在耶律德光的计划中,在顿丘城伏击战中,契丹骑兵要发挥平原作战优势,一口吃掉刘知远、杜重威、马全节的部队,继而乘胜南下,直逼石重贵所在的澶州。
计划很简单,但也很完美,无论是诈退的理由,还是伏击圈的选择,都堪称滴水不漏。他也确实成功骗过了后晋将士。
然而他离成功却总差一步之遥。
后晋将士的确被耶律德光成功忽悠,魏州留守张从恩不停地给朝廷上疏,急切地要求朝廷立即出兵追杀撤退中的契丹军队,不要错失良机,放虎归山;而且石重贵已经诏令刘知远、杜重威、马全节从东昭义会师,然后东进支援魏州。
就在后晋将士摩拳擦掌,准备跳进圈套的时候,忽然阴雨连绵。当时是农历二月下旬,处于春季。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但老天爷为了给后晋续命,也奢侈了一回,春雨连绵不绝,严重迟滞了后晋主力部队的集结。
也许石重贵等高层还眼望苍天,顿足捶胸,质问老天爷为何要助纣为虐。老天爷承受了太大的委屈。
澶州主力没上钩,那么刘知远、杜重威、马全节的西线主力呢?他们根本就没奉诏。
这可真是五代时期最典型、最辛辣的讽刺。
刘知远自始至终都没有跨越太行山,没有离开河东辖境半步。而杜重威、马全节也因此不敢贸然离开本军辖境,以防被刘知远吞并。谁知道刘知远会不会是第二个赵德钧?
此时的太行山重现了当年“河东站场”的情形:为了防止被赵德钧吞并,范延光也只好拥兵不前。防火防盗防友军。
契丹精锐部队在顿丘城附近一连埋伏了十天,却连半个后晋士兵都没看到。倒把自己折腾地饥困交加、疲惫不堪。
这时候,比耶律德光更迫切希望灭掉后晋的赵延寿,为耶律德光鼓气加油。
赵延寿表示,后晋之所以不敢追击,就是因为内心深处充满了对契丹的恐惧,只敢沿河布防、凭城坚守而已,我们干脆就猛攻澶州,只要攻下澶州,活捉了石重贵,天下就是我大契丹的了!
耶律德光被赵延寿带进了沟里,也认为这次伏击之所以没开张,就是因为后晋胆怯。既然如此,那就要充分利用他们的恐惧。
于是,耶律德光不装了,我摊牌了。
3月1日,耶律德光亲率十万契丹大军兵临澶州城下,在城北构筑主力阵地,另派东西两翼围堵澶州的东、西城门,对澶州形成了“品”字形半包围,因为澶州南面是黄河,耶律德光无法四面包围。
澶州的第一道防线是驻扎在戚城之南的高行周。
契丹急先锋赵延寿、赵延照率领数万骑兵自西面攻击高行周西翼;耶律德光亲自率领精锐铁骑自东面攻击高行周东翼。两军成东西夹攻之势,贼势震天。
高行周从容应对,双方短兵相接,从早晨打到黄昏,激战一整天,互有胜负,战场呈现出胶着状态。
到了傍晚时分,耶律德光又率领主力精锐从中路猛攻。前军高行周的形势越来越艰难。
此时,纯爷们儿石重贵亲自率领后军向前推进,后军的左、右两翼率先渡河,站位靠前,石重贵居中靠后,形成“V”字偃月阵,阵列整齐划一,旗帜飘扬,将士们盔明甲亮,斗志昂扬,士气高涨。
“御驾亲征”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只是一种姿态,皇帝亲自刷经验而已,一般都是躲在绝对安全的大后方,而像石重贵这样的,亲自来到前线,面对数万契丹铁骑的疯狂进攻,还敢往前压的,真的是凤毛麟角。
当后晋将士看到皇帝陛下也做出了要参战的姿态,战斗意志更加坚定。
耶律德光远远望见蓄势待发的石重贵,既惊讶又由衷地钦佩,不禁对身边人说道:“杨光远跟我说,晋朝兵马多半已经饿死,残存的也是疲弱不堪。今日观之,何其壮耶!”
契丹骑兵试图接近后军,恐吓威胁石重贵,不料待命中的晋军军纪严明,面对契丹铁骑的冲击,没有一人退缩,阵列丝毫不为所动,而当契丹铁骑冲到近前,晋军阵列忽然万弩齐发,矢如飞蝗,遮天蔽日,契丹骑兵无法靠近,只能暂时退却。
关键时刻,晋军这边出了叛徒,他们向契丹人泄露了一条重要情报:晋军东翼防守相对薄弱。
于是,耶律德光将主攻方向改为东面,晋军果然溃败,契丹铁骑一路追杀,眼看晋军就要全线崩溃。
戏剧性的一幕再次发生:有一队千余人的工兵小分队,此前奉命在河堤处修建水寨,建筑工地上的旗帜正好比河堤略高一点,契丹骑兵正往这边追赶,忽然发现河堤处隐约露出了旗帜的边角,误以为是遭到了后晋的埋伏,于是急忙调转马头,“不好,中计了,撤!”
后晋得以喘息休整,随后两军再度短兵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