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词镇定的指挥和李韬舍命的反击下,击毙敌军七百余人,重伤敌将王继勋。王继勋在残兵的保护下,逃回城中。
王继勋是位有名的将领,擅用铁鞭、铁槊、铁锤,人送外号“王三铁”。
郭威回到前线后,刘词迎谒请罪。
郭威将他搀扶起来,给他丰厚的赏赐,安抚道:“贼人狗急跳墙,是我一直忧患的事。若不是您舍命相斗,恐怕就让贼人成功了。贼人也就会这点儿伎俩了。”
重赏完刘词,郭威又下令把他最喜爱的一名部将李审拖出去,军前正法,斩首示众。
原来,李守贞在偷营劫寨之前,事先派人到附近村庄卖酒,说是卖,其实相当于白送。结果后汉的巡逻兵贪图蝇头小利,贪婪豪饮,喝得东倒西歪。这就是一千余敢死队能顺利接近后汉大营的原因之一。
郭威于是整顿军纪,下令除非是正式的犒赏庆功宴,否则任何人不准饮酒!结果就在郭威视察的时候,发现李审竟然不遵守禁酒令,大清早地还喝了两口酒。郭威勃然大怒,越是爱将,越是儆猴的好鸡。
李守贞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仅向后蜀、淮南、契丹求援,还向夏州李彝殷求援。
盘踞在夏州的党项人在明宗朝通过一场“夏州之战”,已经形成了实际的割据,幸中原之多事,往往从中渔利。
得到李守贞的求援后,李彝殷立即派军南下,进驻延州、丹州边境,蠢蠢欲动。
延州彰武军与夏州定难军相邻,长期以来,摩擦不断,此时,李彝殷陈兵边境,耀武扬威,作势要吞并延州彰武军。
延州节度使高允权立即上疏朝廷,指出李彝殷暗通叛匪,心怀叵测;而李彝殷也上疏狡辩,强词夺理。
后汉朝廷当然明白李彝殷的险恶用心,但朝廷实在无力树敌,于是下诏抚慰,调解双方的矛盾。李彝殷趁机敲朝廷的竹杠,刘承祐无奈,只能下诏将静州(今陕西省米脂县)划归夏州定难军,朝廷向李彝殷割地。
李彝殷敲诈成功,上疏谢恩。
后汉朝廷用一个静州换来了夏州李彝殷在三镇连叛中的中立态度。
按下葫芦浮起瓢。刚稳住了西北的夏州定难军,东南方向的淮南势力开始怒刷存在感。
帝国西北的叛匪(凤翔王景崇、长安赵思绾)勾结后蜀,帝国东南的叛匪则就近勾结淮南。
按照《十国春秋》的记载,李守贞派的使节朱元、李平成功抵达了淮南,而且完整记载了李守贞写给李璟的奏表。
在该奏表中,李守贞自称是唐室后裔,几乎照搬了汉末“刘皇叔”的演讲模板,大意是:
“唐室衰微,权臣当道,江山社稷被奸人篡夺,而身为皇室宗亲的我却无能为力,眼睁睁看着这一切的发生,对此是痛心疾首,常思匡扶唐室,值中原之多事,我就投身革命事业,从一个小兵做起,南征北战,建立功勋,只盼望着有朝一日能恢复祖宗基业……
只可惜坏人来得太突然,他们要把我的革命热情浇灭,兵临城下,虽然我躬冒矢石,率领忠义之士顽强抵抗,也做好了为李唐王室抛头颅、洒热血的准备……
但我突然听说,咱们李唐王室另有一位出色人物,就是陛下您了!您雄霸江淮,威震江左,禁暴弭乱、推亡固存,有王者之风,是匡扶唐室、继承大唐江山基业的不二人选!
咱俩都是唐室宗亲,您不救我,谁救我?我不忠于您,我忠于谁?请您现在立刻出兵援助,咱俩里应外合,如此一来,您就拥有五伯之风、不逊桓文之主,倘若真的成就了大业,那么……对吧。”
“五伯”指的是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秦穆公,他们另有一个较为熟知的合称——春秋五霸;“桓文之主”是齐桓公与晋文公的并称,也是借指春秋五霸的意思。
原文中的这句是“……爰遣偏师,出为东援,则五伯之风不让桓文之主。”文言文中常见的互文修辞手法而已,不多解释。
多说一句,文言文为了结构美、意境美等等,经常使用一些诸如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即便是正经严肃的官方正史,也不要咬文嚼字,矫情一字一词。比如我在前文引用了《旧五代史》和《资治通鉴》的记载,说李守贞被郭威团团围住,派出的使节都被截获,与外界失去联系……《十国春秋》立刻打脸。其实不是打脸,而是《旧五代史》、《资治通鉴》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是硬伤、穿帮。
李守贞明确地向南唐李璟称臣,请他出兵北伐,最终目标是搞掉后汉,恢复大唐。他所说的话,句句撩在李璟的痒痒肉上。
李璟征求群臣的意见,大家也一致同意北伐中原。于是,李璟诏令李金全挂帅,北伐中原、救援河中李守贞!
南唐的“北面行营招讨使”李金全,就好比段子中的“蒙古国海军司令”一样,接到诏令,老泪纵横,“终于转正了!”
但是南唐与河中之间,横跨这几乎整个中原。李璟去救李守贞,就像蒙古国派海军去波斯湾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继勋是位有名的将领,擅用铁鞭、铁槊、铁锤,人送外号“王三铁”。
郭威回到前线后,刘词迎谒请罪。
郭威将他搀扶起来,给他丰厚的赏赐,安抚道:“贼人狗急跳墙,是我一直忧患的事。若不是您舍命相斗,恐怕就让贼人成功了。贼人也就会这点儿伎俩了。”
重赏完刘词,郭威又下令把他最喜爱的一名部将李审拖出去,军前正法,斩首示众。
原来,李守贞在偷营劫寨之前,事先派人到附近村庄卖酒,说是卖,其实相当于白送。结果后汉的巡逻兵贪图蝇头小利,贪婪豪饮,喝得东倒西歪。这就是一千余敢死队能顺利接近后汉大营的原因之一。
郭威于是整顿军纪,下令除非是正式的犒赏庆功宴,否则任何人不准饮酒!结果就在郭威视察的时候,发现李审竟然不遵守禁酒令,大清早地还喝了两口酒。郭威勃然大怒,越是爱将,越是儆猴的好鸡。
李守贞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仅向后蜀、淮南、契丹求援,还向夏州李彝殷求援。
盘踞在夏州的党项人在明宗朝通过一场“夏州之战”,已经形成了实际的割据,幸中原之多事,往往从中渔利。
得到李守贞的求援后,李彝殷立即派军南下,进驻延州、丹州边境,蠢蠢欲动。
延州彰武军与夏州定难军相邻,长期以来,摩擦不断,此时,李彝殷陈兵边境,耀武扬威,作势要吞并延州彰武军。
延州节度使高允权立即上疏朝廷,指出李彝殷暗通叛匪,心怀叵测;而李彝殷也上疏狡辩,强词夺理。
后汉朝廷当然明白李彝殷的险恶用心,但朝廷实在无力树敌,于是下诏抚慰,调解双方的矛盾。李彝殷趁机敲朝廷的竹杠,刘承祐无奈,只能下诏将静州(今陕西省米脂县)划归夏州定难军,朝廷向李彝殷割地。
李彝殷敲诈成功,上疏谢恩。
后汉朝廷用一个静州换来了夏州李彝殷在三镇连叛中的中立态度。
按下葫芦浮起瓢。刚稳住了西北的夏州定难军,东南方向的淮南势力开始怒刷存在感。
帝国西北的叛匪(凤翔王景崇、长安赵思绾)勾结后蜀,帝国东南的叛匪则就近勾结淮南。
按照《十国春秋》的记载,李守贞派的使节朱元、李平成功抵达了淮南,而且完整记载了李守贞写给李璟的奏表。
在该奏表中,李守贞自称是唐室后裔,几乎照搬了汉末“刘皇叔”的演讲模板,大意是:
“唐室衰微,权臣当道,江山社稷被奸人篡夺,而身为皇室宗亲的我却无能为力,眼睁睁看着这一切的发生,对此是痛心疾首,常思匡扶唐室,值中原之多事,我就投身革命事业,从一个小兵做起,南征北战,建立功勋,只盼望着有朝一日能恢复祖宗基业……
只可惜坏人来得太突然,他们要把我的革命热情浇灭,兵临城下,虽然我躬冒矢石,率领忠义之士顽强抵抗,也做好了为李唐王室抛头颅、洒热血的准备……
但我突然听说,咱们李唐王室另有一位出色人物,就是陛下您了!您雄霸江淮,威震江左,禁暴弭乱、推亡固存,有王者之风,是匡扶唐室、继承大唐江山基业的不二人选!
咱俩都是唐室宗亲,您不救我,谁救我?我不忠于您,我忠于谁?请您现在立刻出兵援助,咱俩里应外合,如此一来,您就拥有五伯之风、不逊桓文之主,倘若真的成就了大业,那么……对吧。”
“五伯”指的是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秦穆公,他们另有一个较为熟知的合称——春秋五霸;“桓文之主”是齐桓公与晋文公的并称,也是借指春秋五霸的意思。
原文中的这句是“……爰遣偏师,出为东援,则五伯之风不让桓文之主。”文言文中常见的互文修辞手法而已,不多解释。
多说一句,文言文为了结构美、意境美等等,经常使用一些诸如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即便是正经严肃的官方正史,也不要咬文嚼字,矫情一字一词。比如我在前文引用了《旧五代史》和《资治通鉴》的记载,说李守贞被郭威团团围住,派出的使节都被截获,与外界失去联系……《十国春秋》立刻打脸。其实不是打脸,而是《旧五代史》、《资治通鉴》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是硬伤、穿帮。
李守贞明确地向南唐李璟称臣,请他出兵北伐,最终目标是搞掉后汉,恢复大唐。他所说的话,句句撩在李璟的痒痒肉上。
李璟征求群臣的意见,大家也一致同意北伐中原。于是,李璟诏令李金全挂帅,北伐中原、救援河中李守贞!
南唐的“北面行营招讨使”李金全,就好比段子中的“蒙古国海军司令”一样,接到诏令,老泪纵横,“终于转正了!”
但是南唐与河中之间,横跨这几乎整个中原。李璟去救李守贞,就像蒙古国派海军去波斯湾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