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斩首“关系户”
李太后有个老朋友,想把儿子安排进禁军序列,当然,这也是李太后本人的意思。当时,主管禁军的正是史弘肇,史弘肇的做法让人惊掉下巴:他直接把这个“关系户”斩首。
2,打压“舅族”
李太后的亲弟弟李业,刘知远把他安排在宫中做事,刘承祐也非常信任自己的这位小舅舅。正巧,宣徽使出现空缺,李业就想得到这个位置。
宣徽使,这个官职的出镜率非常高。唐朝中期(唐宪宗)设置,最初是由宦官担任,负责宫里工作人员的人事调度以及朝会、祭祀、国宴等准备,再有就是检查各地诸侯藩镇、外邦进贡的贡品。
可能跟我们常戏谑的“太监大总管”相类似,总之,是典型的“事简官尊”的美差,还是个肥差,因为管着人事,所以贿赂不绝;又负责查验贡品,可以雁过拔毛;品级又高,与宰相、枢密使是平起平坐的;更是可以接近皇上,深得皇上信任的位置。
所以自唐末以来,宣徽使常与枢密使一起出现在各大宫廷政变的主谋人员名单中。
自后梁开始,枢密使、宣徽使也不再是宦官的专利,改由皇帝的嫡系亲信担任。
李业想当宣徽使,得到了皇上刘承祐、李太后的大力支持。刘承祐、李太后纷纷给宰相暗示,苏逢吉绝顶聪明,心说您不用暗示,我都想推荐,咱们是一条船上的战友呀。于是,苏逢吉等文官集团也一致推荐李业同志。
然而史弘肇、杨邠却大力阻挠,说官员的升迁应该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循序渐进,即便是皇亲国戚,也不能越级升迁。在“李涛案”之后,杨邠凌驾于宰相之上,对官员任免拥有一票否决权,所以李业未能如愿以偿。
李业恨的咬牙切齿,而皇上和李太后此时还只能躲在幕后,不方便直接出面,于是也只能生闷气。
3,压制“群小”
如史弘肇、杨邠所说,按照规章制度,最应该升任宣徽使的,应该是客省使阎晋卿,却也遭史弘肇、杨邠的压制,久久予升迁;
枢密承旨聂文进、飞龙使后赞、翰林茶酒使郭允明等,也都深受刘承祐信任,他们也无一例外遭到了人为压制,久久不得升迁;
原青州节度使刘铢,在任贪暴,朝廷借着平定三镇后的“乾坤大挪移”,想把他调进中央,又怕他拒诏不受代,恰逢南唐在东南边境搞事情,朝廷派郭琼率领禁军进驻青州,声称是支援沂州、密州前线,刘铢非常恐惧,这才动身前往汴州。
刘铢进京后,就应该在禁军序列中安排一个职位,但史弘肇、杨邠却选择性遗忘,一直不给他编制,刘铢从副省级干部沦为了北漂、无业游民。
这些人都对史弘肇、杨邠等当权者充满怨言,特别是刘铢,经常在背后对二人破口大骂。
4,禁止打赏
乾祐三年(950),刘承祐结束了三年的服丧期,开始听音乐、观歌舞。封箱三年的皇家曲艺团也终于开张,表演得尤为卖力气,刘承祐非常高兴,当场给戏子伶官们打赏了不少锦袍玉带。
戏子伶官们非常懂事,拜谢完刘承祐之后,还要去叩谢史弘肇。
不料,史弘肇却勃然大怒,骂道:“将士们在边疆浴血奋战,九死一生,都没有丝毫赏赐,你们有什么功劳,也配得到这些赏赐?”随后将这些赏赐全部夺走,送还国库。
史弘肇的这个做法是对皇权的公然挑衅,等于向人们宣布:皇上的话在我这里不好使!或者说,皇上的命令在我这里是废纸。
戏子伶官们很失落,刘承祐很生气。
5,冲冠一怒为红颜
刘承祐有位最宠爱的妃子耿氏,打算立为皇后,杨邠拒绝,说您刚刚脱下丧服,就立皇后,不太合适吧,不怕天下人笑话您、骂您?
结果不知是否跟立后被拒有关,没几天,耿氏就病逝了。刘承祐非常悲伤,于是想用皇后的规格将她下葬。
杨邠再次跳出来反对,据理力争,说她不是皇后,就不能以皇后礼葬之,否则就是僭越!
刘承祐又很生气。
6,“你丫闭嘴”
某日,史弘肇、杨邠在刘承祐面前讨论国家大事。
主要是史弘肇和杨邠在讨论,刘承祐只是充当背景板,没有他说话的份儿。史弘肇、杨邠说的唾星四溅,终于说累了,喝口茶、喘口气,这时候,刘承祐强行开麦,刷一下存在感,清了一下嗓子,说了一句领导式的万能语句:“咳咳……我看这事应该认真对待……”
杨邠当即大喝一声,粗暴地打断,目露凶光,呵斥刘承祐道:“大人说话,小孩儿插什么嘴?有我们在,你闭嘴听着就行。”
随后,史弘肇与杨邠接茬儿讨论,刘承祐再也不敢说一个字。不知是生气还是害怕,刘承祐在后半程一直浑身发抖。
刘承祐又双叒很生气。
7,夜半钉锤声
在史弘肇、杨邠的强势压制下,贵为天子的刘承祐大气不敢出。忽然有一天夜晚,宫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太后有个老朋友,想把儿子安排进禁军序列,当然,这也是李太后本人的意思。当时,主管禁军的正是史弘肇,史弘肇的做法让人惊掉下巴:他直接把这个“关系户”斩首。
2,打压“舅族”
李太后的亲弟弟李业,刘知远把他安排在宫中做事,刘承祐也非常信任自己的这位小舅舅。正巧,宣徽使出现空缺,李业就想得到这个位置。
宣徽使,这个官职的出镜率非常高。唐朝中期(唐宪宗)设置,最初是由宦官担任,负责宫里工作人员的人事调度以及朝会、祭祀、国宴等准备,再有就是检查各地诸侯藩镇、外邦进贡的贡品。
可能跟我们常戏谑的“太监大总管”相类似,总之,是典型的“事简官尊”的美差,还是个肥差,因为管着人事,所以贿赂不绝;又负责查验贡品,可以雁过拔毛;品级又高,与宰相、枢密使是平起平坐的;更是可以接近皇上,深得皇上信任的位置。
所以自唐末以来,宣徽使常与枢密使一起出现在各大宫廷政变的主谋人员名单中。
自后梁开始,枢密使、宣徽使也不再是宦官的专利,改由皇帝的嫡系亲信担任。
李业想当宣徽使,得到了皇上刘承祐、李太后的大力支持。刘承祐、李太后纷纷给宰相暗示,苏逢吉绝顶聪明,心说您不用暗示,我都想推荐,咱们是一条船上的战友呀。于是,苏逢吉等文官集团也一致推荐李业同志。
然而史弘肇、杨邠却大力阻挠,说官员的升迁应该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循序渐进,即便是皇亲国戚,也不能越级升迁。在“李涛案”之后,杨邠凌驾于宰相之上,对官员任免拥有一票否决权,所以李业未能如愿以偿。
李业恨的咬牙切齿,而皇上和李太后此时还只能躲在幕后,不方便直接出面,于是也只能生闷气。
3,压制“群小”
如史弘肇、杨邠所说,按照规章制度,最应该升任宣徽使的,应该是客省使阎晋卿,却也遭史弘肇、杨邠的压制,久久予升迁;
枢密承旨聂文进、飞龙使后赞、翰林茶酒使郭允明等,也都深受刘承祐信任,他们也无一例外遭到了人为压制,久久不得升迁;
原青州节度使刘铢,在任贪暴,朝廷借着平定三镇后的“乾坤大挪移”,想把他调进中央,又怕他拒诏不受代,恰逢南唐在东南边境搞事情,朝廷派郭琼率领禁军进驻青州,声称是支援沂州、密州前线,刘铢非常恐惧,这才动身前往汴州。
刘铢进京后,就应该在禁军序列中安排一个职位,但史弘肇、杨邠却选择性遗忘,一直不给他编制,刘铢从副省级干部沦为了北漂、无业游民。
这些人都对史弘肇、杨邠等当权者充满怨言,特别是刘铢,经常在背后对二人破口大骂。
4,禁止打赏
乾祐三年(950),刘承祐结束了三年的服丧期,开始听音乐、观歌舞。封箱三年的皇家曲艺团也终于开张,表演得尤为卖力气,刘承祐非常高兴,当场给戏子伶官们打赏了不少锦袍玉带。
戏子伶官们非常懂事,拜谢完刘承祐之后,还要去叩谢史弘肇。
不料,史弘肇却勃然大怒,骂道:“将士们在边疆浴血奋战,九死一生,都没有丝毫赏赐,你们有什么功劳,也配得到这些赏赐?”随后将这些赏赐全部夺走,送还国库。
史弘肇的这个做法是对皇权的公然挑衅,等于向人们宣布:皇上的话在我这里不好使!或者说,皇上的命令在我这里是废纸。
戏子伶官们很失落,刘承祐很生气。
5,冲冠一怒为红颜
刘承祐有位最宠爱的妃子耿氏,打算立为皇后,杨邠拒绝,说您刚刚脱下丧服,就立皇后,不太合适吧,不怕天下人笑话您、骂您?
结果不知是否跟立后被拒有关,没几天,耿氏就病逝了。刘承祐非常悲伤,于是想用皇后的规格将她下葬。
杨邠再次跳出来反对,据理力争,说她不是皇后,就不能以皇后礼葬之,否则就是僭越!
刘承祐又很生气。
6,“你丫闭嘴”
某日,史弘肇、杨邠在刘承祐面前讨论国家大事。
主要是史弘肇和杨邠在讨论,刘承祐只是充当背景板,没有他说话的份儿。史弘肇、杨邠说的唾星四溅,终于说累了,喝口茶、喘口气,这时候,刘承祐强行开麦,刷一下存在感,清了一下嗓子,说了一句领导式的万能语句:“咳咳……我看这事应该认真对待……”
杨邠当即大喝一声,粗暴地打断,目露凶光,呵斥刘承祐道:“大人说话,小孩儿插什么嘴?有我们在,你闭嘴听着就行。”
随后,史弘肇与杨邠接茬儿讨论,刘承祐再也不敢说一个字。不知是生气还是害怕,刘承祐在后半程一直浑身发抖。
刘承祐又双叒很生气。
7,夜半钉锤声
在史弘肇、杨邠的强势压制下,贵为天子的刘承祐大气不敢出。忽然有一天夜晚,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