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史弘肇虽然残暴,但他是为了维护秩序,不得已而为之呀;王章虽然敛财,但他为是国家敛财,而非中饱私囊呀;杨邠虽然大权独揽,但他为官清廉,拒绝贪污受贿呀……以至于当阎晋卿想要向史弘肇泄密时,史弘肇都以为他是来行贿的而拒绝接见。
北宋史官对后汉武将集团的集体洗白和对文官集团、“群小帮”的集体污蔑,实在令人作呕。谁让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呢。
历史上对亡国之君刘承祐的评价还算客观公允,给他留了三分薄面,不像对“群小”那样刻薄无情:
“尚幼之年,嗣新造之业。”
——18岁即位,高中毕业的年龄,却接管了一个危机四伏的新兴帝国,十八层地狱的地下室开局,刘承祐承受了他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压力。
“受命之主,德非禹、汤;辅政之臣,复非伊、吕。”
——重压之下的刘承祐能力平平,没有尧舜禹汤文武的经天纬地之才,不足以力挽狂澜;而辅佐他的臣子也非伊尹(辅佐商汤)、吕尚(辅佐周文王),没有定国安邦之策。
“将欲保延洪之运,守不拔之基,固不可得也。”
——就凭这样的君臣,还想守好江山社稷?做梦去吧。
“然西摧三叛,虽仅灭于欃枪,而内稔群凶,俄自取于狼狈。”
——虽然平定了西部三镇连叛,但也很勉强,很凑合的啦,瞧,下场多惨。
“自古覆宗绝祀之速者,未有如帝之甚也。”
——刘承祐是快男。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
“盖人谋之弗臧,非天命之遽夺也。”
——邪恶的种子开不出正义的花。刘承祐宠信群小,瞧你们办的这些龌龊事,活该遭天谴。侮辱+1。
郭威入汴后,命人把刘承祐的灵柩按照惯例,暂时停放在西宫。有人迎合郭威,提议效仿高贵乡公之故事。也就是曹髦,曹丕之孙,曹操之曾孙。
司马昭弑杀曹髦后,逼迫太后下懿旨,污蔑曹髦大逆不道,把曹髦骂了一个狗血喷头,然后宣布剥夺其帝号,降为“高贵乡公”。然后司马昭上疏请以王礼葬之。
不知这人是要谄媚于郭威,还是要诚心恶心郭威。如果刘承祐是曹髦,那么郭威不就是司马昭了吗?
还好,郭威保持了一颗清醒的头脑,对身边左右说道:“事发仓促,没能保护好皇上,我的罪过已经够大了,怎能还对他有所贬低?”
冯道率领文武百官晋见郭威,还未等向郭威行礼,郭威抢先一步,对冯道下跪磕头行礼。因为郭威现在的身份是汉臣,不是汉贼,在大汉的框架内,冯道是太师(“三公”之首,正一品),级别高于郭威(侍中,正二品),所以郭威要向冯道下跪磕头。
面对郭威的大礼参拜,冯道坦然接受。其背后的政治逻辑是冯道代表大汉朝廷认可了郭威“汉室忠臣”的身份,否则,冯道稍有客套,就等于在骂郭威是汉贼。
等郭威叩拜完毕,冯道才缓缓伸手,象征性地搀扶他,并在郭威起身的时候,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你来这一趟,可真不容易啊!”
11月23日,郭威把许诺的“合法抢劫十天”压缩成一天,至傍晚时分,汴州城已经恢复了秩序。
24日,郭威率领文武百官前往明德门,向李太后叩头请安,同时奏请道:“国不可一日无君,请太后早日指定新君!”
李太后降下懿旨,说郭允明谋逆弑君,朝廷确实应该议定新君。
在这篇诰令中,李太后为血腥政变做了官方定义,为遇害的史弘肇等人平反,并强烈谴责了犯罪凶手。
“不谓凶竖连谋,群小得志,密藏锋刃,窃发殿庭,已杀害其忠良,方奏闻于少主……又潜差使臣,矫诏宣命,谋害枢密使郭威、宣徽使王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等……”
这是李太后对此次政变全过程的官方报道:我跟皇帝不知道此事,都是这帮奸邪小人私下密谋的,先斩后奏,我和皇帝完全蒙在鼓里……
对于刘承祐之死,太后亦有解释:
“逆党皇城使李业……郭允明等,胁君于大内,出战于近郊,及至力穷,遂行弑逆,冤愤之极,今古未闻。”
刘承祐出战冒犯将军虎威,也是被这帮人胁迫,眼见事情败落,这帮人又把皇上撕票了,太坏了。
显然,这种解释与事实的真相相去甚远,与其说是新闻报道,倒不如说是政治宣传。
随后,李太后提名了新皇上的候选人名单:河东节度使刘崇、许州忠武军节度使刘信,此二人是先帝刘知远的弟弟;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刘赟、开封府尹刘承勋,此二人是先帝的儿子。
两位皇叔,两位皇弟,这就是李太后给出的候选人。
其中徐州刘赟并非刘知远亲子,而是刘知远的弟弟刘崇的儿子,刘知远很喜欢这位侄子,于是收为养子。
据《十国春秋》记载,郭威入汴后,就秘密与百官勾结,让他们推戴自己当皇帝,结果只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北宋史官对后汉武将集团的集体洗白和对文官集团、“群小帮”的集体污蔑,实在令人作呕。谁让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呢。
历史上对亡国之君刘承祐的评价还算客观公允,给他留了三分薄面,不像对“群小”那样刻薄无情:
“尚幼之年,嗣新造之业。”
——18岁即位,高中毕业的年龄,却接管了一个危机四伏的新兴帝国,十八层地狱的地下室开局,刘承祐承受了他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压力。
“受命之主,德非禹、汤;辅政之臣,复非伊、吕。”
——重压之下的刘承祐能力平平,没有尧舜禹汤文武的经天纬地之才,不足以力挽狂澜;而辅佐他的臣子也非伊尹(辅佐商汤)、吕尚(辅佐周文王),没有定国安邦之策。
“将欲保延洪之运,守不拔之基,固不可得也。”
——就凭这样的君臣,还想守好江山社稷?做梦去吧。
“然西摧三叛,虽仅灭于欃枪,而内稔群凶,俄自取于狼狈。”
——虽然平定了西部三镇连叛,但也很勉强,很凑合的啦,瞧,下场多惨。
“自古覆宗绝祀之速者,未有如帝之甚也。”
——刘承祐是快男。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
“盖人谋之弗臧,非天命之遽夺也。”
——邪恶的种子开不出正义的花。刘承祐宠信群小,瞧你们办的这些龌龊事,活该遭天谴。侮辱+1。
郭威入汴后,命人把刘承祐的灵柩按照惯例,暂时停放在西宫。有人迎合郭威,提议效仿高贵乡公之故事。也就是曹髦,曹丕之孙,曹操之曾孙。
司马昭弑杀曹髦后,逼迫太后下懿旨,污蔑曹髦大逆不道,把曹髦骂了一个狗血喷头,然后宣布剥夺其帝号,降为“高贵乡公”。然后司马昭上疏请以王礼葬之。
不知这人是要谄媚于郭威,还是要诚心恶心郭威。如果刘承祐是曹髦,那么郭威不就是司马昭了吗?
还好,郭威保持了一颗清醒的头脑,对身边左右说道:“事发仓促,没能保护好皇上,我的罪过已经够大了,怎能还对他有所贬低?”
冯道率领文武百官晋见郭威,还未等向郭威行礼,郭威抢先一步,对冯道下跪磕头行礼。因为郭威现在的身份是汉臣,不是汉贼,在大汉的框架内,冯道是太师(“三公”之首,正一品),级别高于郭威(侍中,正二品),所以郭威要向冯道下跪磕头。
面对郭威的大礼参拜,冯道坦然接受。其背后的政治逻辑是冯道代表大汉朝廷认可了郭威“汉室忠臣”的身份,否则,冯道稍有客套,就等于在骂郭威是汉贼。
等郭威叩拜完毕,冯道才缓缓伸手,象征性地搀扶他,并在郭威起身的时候,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你来这一趟,可真不容易啊!”
11月23日,郭威把许诺的“合法抢劫十天”压缩成一天,至傍晚时分,汴州城已经恢复了秩序。
24日,郭威率领文武百官前往明德门,向李太后叩头请安,同时奏请道:“国不可一日无君,请太后早日指定新君!”
李太后降下懿旨,说郭允明谋逆弑君,朝廷确实应该议定新君。
在这篇诰令中,李太后为血腥政变做了官方定义,为遇害的史弘肇等人平反,并强烈谴责了犯罪凶手。
“不谓凶竖连谋,群小得志,密藏锋刃,窃发殿庭,已杀害其忠良,方奏闻于少主……又潜差使臣,矫诏宣命,谋害枢密使郭威、宣徽使王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等……”
这是李太后对此次政变全过程的官方报道:我跟皇帝不知道此事,都是这帮奸邪小人私下密谋的,先斩后奏,我和皇帝完全蒙在鼓里……
对于刘承祐之死,太后亦有解释:
“逆党皇城使李业……郭允明等,胁君于大内,出战于近郊,及至力穷,遂行弑逆,冤愤之极,今古未闻。”
刘承祐出战冒犯将军虎威,也是被这帮人胁迫,眼见事情败落,这帮人又把皇上撕票了,太坏了。
显然,这种解释与事实的真相相去甚远,与其说是新闻报道,倒不如说是政治宣传。
随后,李太后提名了新皇上的候选人名单:河东节度使刘崇、许州忠武军节度使刘信,此二人是先帝刘知远的弟弟;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刘赟、开封府尹刘承勋,此二人是先帝的儿子。
两位皇叔,两位皇弟,这就是李太后给出的候选人。
其中徐州刘赟并非刘知远亲子,而是刘知远的弟弟刘崇的儿子,刘知远很喜欢这位侄子,于是收为养子。
据《十国春秋》记载,郭威入汴后,就秘密与百官勾结,让他们推戴自己当皇帝,结果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