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留了几个红芋给你,没料到你自己备着有山珍海味。”他把手中的红芋往地一扔,拔腿就走。
张英才捡起红芋,来到孙四海的门口,有意大口大口地吃给他看。孙四海见了不说话,埋头劈柴。红芋吃光了,张英才只好去开教室的门。孙四海在背后叫“张老师,今天的课由你讲。”张英才毫不谦虚“我讲就我讲。”连头也没有回。
山里的孩子老实,很少提问,张英才照本宣科,觉得讲课当老师并不艰难,全凭嘴皮子,一动口就会。孙四海从头到尾都没有来打照面,他也一点也不觉得慌。先教生字生词、再朗读课文三五遍,然后划分段落,理解段落大意,课文中心思想,最后是用词造句或模拟课文做一篇作文,上学时老师教他们用的一套他记得一点没走移。余校长在窗外转过几回,邓有梅装作来借粉笔,进了一趟教室,他拿上两支粉笔后道“张老师一定得了万站长真传,课讲得好极了。”
捱到下学,张英才看到孙四海一身泥土,从后山上下来,钻到屋里烧火做饭。他也尾随着进了屋,见孙四海不大理他,讪讪地说“孙主任,干脆我上你这儿来搭伙吧?”孙四海冷冷地说“我不想拍谁的马屁,也不愿别人说我在拍谁的马屁。其实,你没必要和人搭伙,自己屋里搭座灶就成。”张英才说“我不会搭灶。”孙四海说“想搭?我和班上的叶碧秋说一下,她父亲是个砌匠,让他明天来。”张英才说“这不合适吧?”孙四海说“要是你自己动手做,那才真不合适,家长知道了会认为你瞧不起他。”说着话旁边来了一个女孩。
女孩长得眉清目秀,挺招人喜爱,身上衣服虽然也补过,看起来却像天然的。女孩笑笑径直到灶后帮忙烧火。张英才问“这是谁家的女伢儿?”孙四海答“她叫李子,她妈就是王小兰。”说时把目光直扫张英才,仿佛说想问什么尽管问。张英才由于听邓有梅说过孙四海与王小兰的事,见孙四海这么直爽,反倒不好意思起来。于是转过话题,说“灶没搭起来,我就在你这儿吃,你撵不走我的。”孙四海怪自己主意出坏了,说“让你抓住把柄了。先说定,灶一做好就分开。”张英才连忙点点头,孙四海正在切菜,吩咐李子给锅里添一把米。
吃饭时,孙四海和李子坐在一边,张英才越看越觉得两人长得极像。他记起教室学习栏上有篇范文好像是李子写的,他便端上饭碗边吃边走到教室,范文果然是李子写的。
题目叫《我的好妈妈》。李子写道妈妈每天都要将同学们交到她家的草药洗净晒干,再分类放好,聚上一担,妈妈就挑到山下收购部去卖。山路很不好走,妈妈回家时身上经常是这儿一块血迹,那儿一块伤痕。今年天气不好,草药霉烂了不少,收购部的人又老是扣称压价,新学期又到了,仍没凑够给班上同学买书的钱,妈妈后来将给爸爸备的一副棺材卖了,才凑齐钱,交给孙老师去给同学们买书,妈妈的心很苦,她总怕我大了以后会恨她,我多次向她保证,可她总是摇头,不相信我的话。
张英才看完后,没有回到孙四海的屋里,孙四海喊他将碗送去洗,他才从自己屋里出来,碗里盛着剩下的八只皮蛋。他对李子说“放学后将这点东西带回去给你妈,就说有个新来的张老师问她好!”李子不肯接。孙四海说“拿着吧。代你妈谢谢张老师。”李子谢过了,张英才忍不住用手在她的额上抚摸了几下。
下午是数学课,他先不上数学,将李子的作文抄在黑板上,自己先大声朗诵一遍,又叫学生们齐声朗读十遍。学校教室破旧了,窟窿多,不隔音。上午上语文,下午上数学,这是全校统一安排的,目的是避免读语文时的吵闹声,干扰了上数学课所需要的安静。三四年级的大声读书声,搅得一二和五六年级不得安宁。邓有梅跑过来,想说话,看到黑板上抄着的作文,脸上有些发白,就一声不吭地回去了。余校长没进教室,就在外面转了两趟,也没说什么。放学后,笛子声又响了起来。老曲子。《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张英才站在一旁用脚打着拍子,还是压不着那节奏,那旋律慢得别扭,他有点不明白这两支笛子是如何配合得这么好。后来,他干脆就着这旋律朗诵起李子的作文来。他的普通话很好,在这样的傍晚里又特别来情绪,一下子就将孙四海的眼泪弄了出来。降了国旗,张英才拦住邓有梅问“邓校长,李子的这篇作文你认为怎么样?”邓有梅眨眨眼答“首先是你朗诵得好,作文嘛不大好说,你说呢,孙主任?”孙四海一点不回避“只说一个字好!”邓有梅逼了一句“好在哪里?”孙四海答“有真情实感。”余校长这时踱过来说“孙主任,我看你那块茯苓地的排水沟还是不行,如果雨大一点就危险了。”孙四海说“底下太硬了,挖不动,我打算叫几个学生家长来帮忙挖一天。”余校长说“也好,我那块地的红芋长得不好,干脆提前挖了,让学生们尝个新鲜。家长们来了,你叫他们顺带着把这事做了。”又说“邓校长,你家有什么事没有?免得再叫家长来第二次。”邓有梅说“我没事要别人干。我说过,我们又不是旧社会教私塾的先生——”话没说完,孙四海扭头走了,一边走一边狠狠甩笛子里面的口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英才捡起红芋,来到孙四海的门口,有意大口大口地吃给他看。孙四海见了不说话,埋头劈柴。红芋吃光了,张英才只好去开教室的门。孙四海在背后叫“张老师,今天的课由你讲。”张英才毫不谦虚“我讲就我讲。”连头也没有回。
山里的孩子老实,很少提问,张英才照本宣科,觉得讲课当老师并不艰难,全凭嘴皮子,一动口就会。孙四海从头到尾都没有来打照面,他也一点也不觉得慌。先教生字生词、再朗读课文三五遍,然后划分段落,理解段落大意,课文中心思想,最后是用词造句或模拟课文做一篇作文,上学时老师教他们用的一套他记得一点没走移。余校长在窗外转过几回,邓有梅装作来借粉笔,进了一趟教室,他拿上两支粉笔后道“张老师一定得了万站长真传,课讲得好极了。”
捱到下学,张英才看到孙四海一身泥土,从后山上下来,钻到屋里烧火做饭。他也尾随着进了屋,见孙四海不大理他,讪讪地说“孙主任,干脆我上你这儿来搭伙吧?”孙四海冷冷地说“我不想拍谁的马屁,也不愿别人说我在拍谁的马屁。其实,你没必要和人搭伙,自己屋里搭座灶就成。”张英才说“我不会搭灶。”孙四海说“想搭?我和班上的叶碧秋说一下,她父亲是个砌匠,让他明天来。”张英才说“这不合适吧?”孙四海说“要是你自己动手做,那才真不合适,家长知道了会认为你瞧不起他。”说着话旁边来了一个女孩。
女孩长得眉清目秀,挺招人喜爱,身上衣服虽然也补过,看起来却像天然的。女孩笑笑径直到灶后帮忙烧火。张英才问“这是谁家的女伢儿?”孙四海答“她叫李子,她妈就是王小兰。”说时把目光直扫张英才,仿佛说想问什么尽管问。张英才由于听邓有梅说过孙四海与王小兰的事,见孙四海这么直爽,反倒不好意思起来。于是转过话题,说“灶没搭起来,我就在你这儿吃,你撵不走我的。”孙四海怪自己主意出坏了,说“让你抓住把柄了。先说定,灶一做好就分开。”张英才连忙点点头,孙四海正在切菜,吩咐李子给锅里添一把米。
吃饭时,孙四海和李子坐在一边,张英才越看越觉得两人长得极像。他记起教室学习栏上有篇范文好像是李子写的,他便端上饭碗边吃边走到教室,范文果然是李子写的。
题目叫《我的好妈妈》。李子写道妈妈每天都要将同学们交到她家的草药洗净晒干,再分类放好,聚上一担,妈妈就挑到山下收购部去卖。山路很不好走,妈妈回家时身上经常是这儿一块血迹,那儿一块伤痕。今年天气不好,草药霉烂了不少,收购部的人又老是扣称压价,新学期又到了,仍没凑够给班上同学买书的钱,妈妈后来将给爸爸备的一副棺材卖了,才凑齐钱,交给孙老师去给同学们买书,妈妈的心很苦,她总怕我大了以后会恨她,我多次向她保证,可她总是摇头,不相信我的话。
张英才看完后,没有回到孙四海的屋里,孙四海喊他将碗送去洗,他才从自己屋里出来,碗里盛着剩下的八只皮蛋。他对李子说“放学后将这点东西带回去给你妈,就说有个新来的张老师问她好!”李子不肯接。孙四海说“拿着吧。代你妈谢谢张老师。”李子谢过了,张英才忍不住用手在她的额上抚摸了几下。
下午是数学课,他先不上数学,将李子的作文抄在黑板上,自己先大声朗诵一遍,又叫学生们齐声朗读十遍。学校教室破旧了,窟窿多,不隔音。上午上语文,下午上数学,这是全校统一安排的,目的是避免读语文时的吵闹声,干扰了上数学课所需要的安静。三四年级的大声读书声,搅得一二和五六年级不得安宁。邓有梅跑过来,想说话,看到黑板上抄着的作文,脸上有些发白,就一声不吭地回去了。余校长没进教室,就在外面转了两趟,也没说什么。放学后,笛子声又响了起来。老曲子。《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张英才站在一旁用脚打着拍子,还是压不着那节奏,那旋律慢得别扭,他有点不明白这两支笛子是如何配合得这么好。后来,他干脆就着这旋律朗诵起李子的作文来。他的普通话很好,在这样的傍晚里又特别来情绪,一下子就将孙四海的眼泪弄了出来。降了国旗,张英才拦住邓有梅问“邓校长,李子的这篇作文你认为怎么样?”邓有梅眨眨眼答“首先是你朗诵得好,作文嘛不大好说,你说呢,孙主任?”孙四海一点不回避“只说一个字好!”邓有梅逼了一句“好在哪里?”孙四海答“有真情实感。”余校长这时踱过来说“孙主任,我看你那块茯苓地的排水沟还是不行,如果雨大一点就危险了。”孙四海说“底下太硬了,挖不动,我打算叫几个学生家长来帮忙挖一天。”余校长说“也好,我那块地的红芋长得不好,干脆提前挖了,让学生们尝个新鲜。家长们来了,你叫他们顺带着把这事做了。”又说“邓校长,你家有什么事没有?免得再叫家长来第二次。”邓有梅说“我没事要别人干。我说过,我们又不是旧社会教私塾的先生——”话没说完,孙四海扭头走了,一边走一边狠狠甩笛子里面的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