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机遇。但是,不久之后,战争露出了本相,爱人上了前线,很快又传来死讯。她又穷又饿,开始卑贱的卖笑生涯,又是在滑铁卢桥,她第一次向一个陌生的男人艰难微笑;最后,并没有战死的爱人回来了,她自感已不配享受巨大的幸福,仍然在滑铁卢桥,投身于隆隆开过的军车底下……这时,滑铁卢桥最终显示出了它的全部冷漠和狰狞。整部电影中三次呈现的滑铁卢桥,英国的荣誉之桥,静静地展现出自己的可怕意义,荣誉的可怕意义。这便是哲理构架,《魂断蓝桥》的深刻性与普遍性,大半来自于此。

    为了在这个复杂的理论问题上进一步作实例解析,我们不妨再耐心地看一看这部电影的另一个构架,那就是围绕着女主角与她未来的婆婆产生误会的传统情节构架。这个传统情节构架初一看是整部作品最引人注意的部位,其实细加推敲却是比较浅薄和脆弱的。

    女主角为什么会沦落到衣食无着、走投无路的狼狈境地呢?因为她与她未来的婆婆克劳宁夫人的初次见面极其失态,引起了克劳宁夫人的不悦,拂袖而去。之所以失态,是因为她在见面前突然看到了误传爱人阵亡的噩耗,但克劳宁夫人当时还不知道。以后的情节线告诉观众,如果没有婆媳间的这次小小误会,女主角完全用不着卖笑,因为克劳宁家庭不仅极其富有而且深明大义、开通豪爽,绝对会把可怜的女主角裹入自己保护的羽翼。那么,以后的悲剧也就不会发生。因此,就情节线而论,婆媳误会当是全剧的“戏眼”,是以后全部悲欢离合的派生点。但是,这个误会发生得太勉强了

    !它之成立,必须符合以下这些偶然性极大的条件:

    1.误传的消息,只能让女主角看到,而不能让婆婆得知。而在一般情况下,当然应该会是阵亡者的家庭和母亲先知道。

    2.在发生误会的当口上,女主角必须是失态而不是悲伤,甚至必须不流眼泪,因为只要一露悲色就会引起婆婆的立即离去。

    3.更不能向婆婆说破。在正常情况下,婆婆年岁不大,精神健朗,并不存在害怕她受不住刺激而出意外的问题,说破的可能是极大的。更何况,婆婆已经说明,她现正在把自己的别墅改成伤兵疗养所,因而她对伤残、流血、死亡是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的。

    4.宽厚爽朗的婆婆也要突然背离自己的性格逻辑。她远道而来,竟一言不合而怫然离去。她目睹姑娘的怪异神色而不作深入追询。她深信自己儿子的选择,而又被一时的表象所左右。她走得那样匆忙,匆忙得失去了礼貌。

    只有当以上这些苛刻的条件同时存在,那个误会才能成立,那个悲剧才能成立。于是,我们看到,这个深挚的悲剧,竟然悬挂在一根脆弱的游丝之上。

    观众的审美感受也会验证这个分析。当电影拍到女主角和生还的爱人一起到豪华的庄园去看望宽厚的婆婆和可爱的家庭时,观众一直在为女主角遗憾,遗憾她和婆婆当初在咖啡馆都少说了一句话。这种遗憾之感,来自于影片在情节上过于偶然性的处置,却能造成对于所表现的深刻社会悲剧的分量减轻

    。无论如何,这在内在意蕴的表达和领受上是一种损失。

    我们不是在吹毛求疵地指责早在几十年前拍摄了一部精致的影片的电影艺术家。我们只想说明:《魂断蓝桥》与许多作品一样存在着两种结构,而传统情节性的结构是会在很大程度上吞食现代哲理结构的。一个悬挂在无数偶然组合的游丝上的悲剧,与以滑铁卢桥所层层展现的冰冷哲理成果产生了明显的矛盾。

    这种矛盾,由艺术本身的悖论所滋生。艺术不能不概括,又不能不具体。

    当人们走通了由具体表现概括的典型化路途之后,又发现了其间的矛盾并未全然消除。电影艺术家深知,把对一场战争、无数场战争、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战争的思考,完全押入一个纤巧弯曲的情节之中,必然会耗损掉大半深刻性和严峻性,因此求援于哲理化的象征,求援于大铁桥

    。《魂断蓝桥》由此产生了魅力,也由此留下了矛盾。能不能让普遍性的意蕴耗损得更小一点呢?能不能让哲理构架的效能发挥得更大一点呢?现代艺术家在苦苦思索、辛勤实验。

    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这本著作中指出:

    艺术家表现的决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

    这种人类情感,既可以称之为哲理化的情感

    ,也可以称之为情感化的哲理

    ,是构成现代艺术的重要质素。

    它不表现为对某种悲欢而流出的眼泪,对某种不幸而产生的激动,而常常只是变成一种淡然漠然而又宏大无比的情绪性体验。

    基于这种整体要求,现代艺术家渐渐不再像《魂断蓝桥》那样只是在部件上、片断上输入哲理,而是以整体构架来直接通达这种追求。这就把事情做得更彻底了,与前面这些让人疲倦、又十分勉强的作品有了根本的区别。

章节目录

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余秋雨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余秋雨并收藏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