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脑袋,看看进没进水。
那到时候得收金银才抵得上汽油的消耗了,不然亏到姥姥家去。
当然了,三轮车是一定要买的,李学武也准备给每个回收站都配备一台到两台。
主要是用车不明显,拉货拉客都方便。
不可能用来收破烂,但可以用来搞定运输任务。
比如大卡车能运输的,三轮车分两趟也能完成运输,但用三轮车更方便。
尤其是年后组装家具要全面铺开,所有回收站都要上新这个项目。
更有承接轧钢厂的地方经销任务,
不可能全指着轧钢厂的办事处来协调运输。
一吨五左右的东西,一台三轮车就搞定了,实在是方便又好用。
以后红星运输大队的标配就是载重三轮车,这东西不会引起什么。
京城回收站投资的多,管理的业务也多,联系的单位更多,回收站的业务沈国栋已经在想办法要变革了,恐怕要引入外面的人进来。
当然不会是像十三太保一般,住家的看顾,还要培养和学习。
主要是从胡同和街坊邻居里找寻踏实肯干,老实勤恳的人,或是提供三轮车,或是提供自行车。
以合作的形式,对方外出收购,送回回收站来处理,半合同制,半合作制。
这个项目李学武也在考虑,找人是一方面,制度也是一方面。
雇佣制是不可能的,这违背了当前的规则,坚决不允许。
但生产合作制是被允许的,可又不能把回收站作为主体用于合作。
只能是独立出来一个以回收为主的项目,联合这些人搞生产合作制。
很麻烦,但必须执行的项目,不然就以回收站现有的规模和人手,早晚要面临无人可用的尴尬地步。
既然是叫回收站,不是货物贸易站,那就不能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
就算是要搞合作制,李学武和沈国栋商量过,依旧愿意拿出一部分利润,来完成业务的饱和工作效率。
为什么现在回收站的其他业务可以满足利润创造的前提下,还要坚持扩大开展这一利润十分低微的项目?
因为从一开始,李学武等人也没想过要用这个项目赚大钱。
但这个项目可以成为赚大钱的保障和基础。
正因为是废品回收站,才有了同供销社和废品公司的商业联系,进而拿到了三方合同。
有了这一基础,才能开展对外经营和销售业务,有了对公账户和对公基础。
再解释的清楚点,因为有着大量的货物进出账目,才能掩盖其他非正常盈利的情况。
不然以与轧钢厂合作的项目,完全可以支撑回收站良性发展,又何必多此一举,搞什么废品回收呢。
现在面临业务人员减少,但市场逐步增加的情况下,不增员,但要完成业务扩张,那就必须改变现有的人事格局。
让利,不等于亏损。
有人问了,既然是收废品,那既然能豁得出去,愿意干这个,为啥不直接往废品公司送呢?
因为废品公司不收个人送的,没办法入账和走账。
想卖也可以,只能去废品公司下辖的回收站点卖。
但只要你一收一卖,就代表了你有个人经营行为,这叫啥?
投机倒把可是很严重的市场行为,你有自行车也不能干这个。
这就又把话说回来了,回收站为啥可以用人出去回收?
因为回收站有回收废品的执照,自然有权利干这个工作。
又有人问了,假冒是回收站的不成嘛?
成啊,只要别被抓住,不然罪加一等,这年月的监所是啥情况,反正都知道。
李学武估摸着,现在城里的待业青年对于社会劳动岗位的分配情况基本上有了了解和认知。
对于废品回收一事,可能有了不一样的接受程度。
当然了,一定不如明年,毕竟时代的大幕拉开,有多少人不愿意去农村劳动,就是着急嫁人的又有多少呢。
回收站也不需要那么多人,只要现在的影响力就足够能找到合适的人选了。
有没有文化不要紧,只要会看称,能认识钱,把东西运回来就成。
这一点要求,相对于人品的需要,可能会更具包容。
不仅仅京城要搞这个项目,其他回收站也要搞,甚至要形成良性产业循环。
大面积的使用废品回收人员掩盖即将开始的浪潮。
要把这些人掩藏在复杂又辛苦的劳动中,深深扎根于基础,不怕低人一等。
钢城回收站的情况因为东城船务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经营情况稍稍超越了京城回收站。
尤其是在城市贸易一事上,因为钢城工业环境和贸易环境更优秀,让这种公对公的贸易形式更容易被接受。
很多机关单位的商品供应和福利供应都与钢城回收联系了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到时候得收金银才抵得上汽油的消耗了,不然亏到姥姥家去。
当然了,三轮车是一定要买的,李学武也准备给每个回收站都配备一台到两台。
主要是用车不明显,拉货拉客都方便。
不可能用来收破烂,但可以用来搞定运输任务。
比如大卡车能运输的,三轮车分两趟也能完成运输,但用三轮车更方便。
尤其是年后组装家具要全面铺开,所有回收站都要上新这个项目。
更有承接轧钢厂的地方经销任务,
不可能全指着轧钢厂的办事处来协调运输。
一吨五左右的东西,一台三轮车就搞定了,实在是方便又好用。
以后红星运输大队的标配就是载重三轮车,这东西不会引起什么。
京城回收站投资的多,管理的业务也多,联系的单位更多,回收站的业务沈国栋已经在想办法要变革了,恐怕要引入外面的人进来。
当然不会是像十三太保一般,住家的看顾,还要培养和学习。
主要是从胡同和街坊邻居里找寻踏实肯干,老实勤恳的人,或是提供三轮车,或是提供自行车。
以合作的形式,对方外出收购,送回回收站来处理,半合同制,半合作制。
这个项目李学武也在考虑,找人是一方面,制度也是一方面。
雇佣制是不可能的,这违背了当前的规则,坚决不允许。
但生产合作制是被允许的,可又不能把回收站作为主体用于合作。
只能是独立出来一个以回收为主的项目,联合这些人搞生产合作制。
很麻烦,但必须执行的项目,不然就以回收站现有的规模和人手,早晚要面临无人可用的尴尬地步。
既然是叫回收站,不是货物贸易站,那就不能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
就算是要搞合作制,李学武和沈国栋商量过,依旧愿意拿出一部分利润,来完成业务的饱和工作效率。
为什么现在回收站的其他业务可以满足利润创造的前提下,还要坚持扩大开展这一利润十分低微的项目?
因为从一开始,李学武等人也没想过要用这个项目赚大钱。
但这个项目可以成为赚大钱的保障和基础。
正因为是废品回收站,才有了同供销社和废品公司的商业联系,进而拿到了三方合同。
有了这一基础,才能开展对外经营和销售业务,有了对公账户和对公基础。
再解释的清楚点,因为有着大量的货物进出账目,才能掩盖其他非正常盈利的情况。
不然以与轧钢厂合作的项目,完全可以支撑回收站良性发展,又何必多此一举,搞什么废品回收呢。
现在面临业务人员减少,但市场逐步增加的情况下,不增员,但要完成业务扩张,那就必须改变现有的人事格局。
让利,不等于亏损。
有人问了,既然是收废品,那既然能豁得出去,愿意干这个,为啥不直接往废品公司送呢?
因为废品公司不收个人送的,没办法入账和走账。
想卖也可以,只能去废品公司下辖的回收站点卖。
但只要你一收一卖,就代表了你有个人经营行为,这叫啥?
投机倒把可是很严重的市场行为,你有自行车也不能干这个。
这就又把话说回来了,回收站为啥可以用人出去回收?
因为回收站有回收废品的执照,自然有权利干这个工作。
又有人问了,假冒是回收站的不成嘛?
成啊,只要别被抓住,不然罪加一等,这年月的监所是啥情况,反正都知道。
李学武估摸着,现在城里的待业青年对于社会劳动岗位的分配情况基本上有了了解和认知。
对于废品回收一事,可能有了不一样的接受程度。
当然了,一定不如明年,毕竟时代的大幕拉开,有多少人不愿意去农村劳动,就是着急嫁人的又有多少呢。
回收站也不需要那么多人,只要现在的影响力就足够能找到合适的人选了。
有没有文化不要紧,只要会看称,能认识钱,把东西运回来就成。
这一点要求,相对于人品的需要,可能会更具包容。
不仅仅京城要搞这个项目,其他回收站也要搞,甚至要形成良性产业循环。
大面积的使用废品回收人员掩盖即将开始的浪潮。
要把这些人掩藏在复杂又辛苦的劳动中,深深扎根于基础,不怕低人一等。
钢城回收站的情况因为东城船务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经营情况稍稍超越了京城回收站。
尤其是在城市贸易一事上,因为钢城工业环境和贸易环境更优秀,让这种公对公的贸易形式更容易被接受。
很多机关单位的商品供应和福利供应都与钢城回收联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