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朱棣一样,朱允炆也早就注意到了站在朱棣屁股后面的宁王,可他之前并没有想过让宁王帮忙平叛,反而担心宁王会和朱棣联合。
所以在对朱棣宣战之前,朝廷就下旨让宁王交出兵权,进京面圣。但宁王始终犹豫不决,不肯表态。
因为之前已经被废掉五个亲王了,宁王也担心自己一到京师就会被抓,会步其后尘。
朱允炆一看宁王不听话,就直接下旨,单方面宣布宁王没有兵权了,亲兵护卫也没有了!
在这里,朱允炆犯了很典型的形式主义错误。他以为自己下一道旨意,宁王就真的没有兵了。
却忘记了宁王的兵就在那里,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不是他下一道旨意就会忽然间灰飞烟灭了的。
所以宁王此时正看着自己名义上已经不存在的八万大军发愁,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四哥正好哭上门来了。
宁王对四哥的痛苦感同身受,并且看着朱棣的狼狈样,对他被朝廷击败,跑路来此深信不疑。
宁王热情招待了朱棣,让他在城中先住下,然后认真地和朱棣研究该怎么写奏折,最好再拉上几个藩王一起求情。
可怜的宁王蒙在鼓里,还在琢磨着怎么帮朱棣。朱棣却让随从偷偷进城,带着大笔财宝,收买了宁王手下的大臣。
等朱棣表示自己住够了,要回燕京去救老婆孩子的时候,难舍难分地拉着宁王的手。宁王也不好意思挣脱,只得送他到城外。
朱棣忽然大喝一声,伏兵尽出,将宁王围住。宁王这才知道上当了。但此时他仍有拼死一搏的能力。
朱棣拉着他的手,表示今日此举,实在是被大侄子逼的。咱俩人兵强马壮,合在一起才能对抗大侄子。
若是咱俩翻脸,大侄子一定会把咱俩都干掉的。你若是肯跟四哥合作,将来靖难成功,四哥和你平分大明,一人一半!
宁王犹豫了,此时朱棣提前收买的宁王众臣发挥了作用,都怂恿宁王和朱棣合作,表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原始股东,上市发大财的机会到了!
宁王最终被说服了,他将自己的人马合并到朱棣的队伍中,将指挥权也交给了朱棣,自己也跟着朱棣一起靖难去了。
长话短说,经过四年苦战,朱棣最终打进了南京城,不但杀了两个“奸臣”,清了“君侧”,顺便把君也给清了。
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自然也就没人敦促靖难成功的朱棣,在五个工作日内退出南京城了。
于是朱棣就登基当了皇帝,年号永乐,开始了自己恢弘壮丽的篇章,成为了大明朝成就仅次于朱元璋的皇帝。
但永乐大帝的记性不太好,他登基之后,拒不承认自己当年做出过要和宁王平分天下的承诺,一点也不尊重原始股东。
不分红也就算了,为了防止宁王跟自己要债,朱棣还把宁王从北方给弄到了人生地不熟的江西,把他所有的兵权都解除了。
宁王知道大局已定,自己也没必要做什么无谓的争执,就彻底放弃了对权力的欲望,转而修道。
他天份极高,最终成了一代道家大师,号涵虚子,又号南极遐龄老人,着有道家经典《天皇至道太清玉册》。
第一代宁王朱权,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他的子孙,此后的二代、三代宁王,也都老实本分。
到了第四代宁王朱宸濠时,忽然就想起了大明的江山应该有他家的一半儿了。
他的祖宗朱权,和武宗的祖宗朱棣,同样是靖难之役的原始股东,凭什么朱老四家说毁约就毁约呢?
而且他盘点了一下局势,当年朱棣是叔叔打侄子,成功创业。
今天自己打武宗也是叔叔打侄子,按照天道好还的规律,胜利者应该是自己才对!
朱权是道家大师,他的子孙多少也应该会些道术。没准朱宸濠给自己算了一卦,觉得优势在我。
于是经过几年准备后,也攒了不少兵马,趁着正德十四年,武宗在民间名声最烂的时候,忽然起兵讨伐。
这中间还夹杂着风流才子唐伯虎,模仿当年朱棣装疯的事迹,在此就不细说了。
然后宁王就碰上了王阳明,干脆利索地被抓了。武宗带着兵马跑过来,一看敌人被抓了,十分不满意。
于是王阳明把宁王放了,让武宗带兵又抓了一遍,这才心满意足的带回京城,给凌迟了……
这就是宁王一脉与朱棣一脉几代人的恩怨纠缠,所以老拐才觉得萧风所说之事,极不靠谱。
可萧风看向嘉靖:“师兄,你觉得呢,这个可能性有多大?”
嘉靖皱眉想了片刻,叹息道:“师弟,你若不说,此事当真匪夷所思。可你一说,我却觉得很有可能。
首先是在时间上,宁王谋反是在正德十四年,但在宁王谋反之前,曾经上过折子,认为武宗无子,愿以自己的子孙入宫后备。
武宗虽未同意,却也下旨勉励过宁王的心意,此事宗室中知道的人很多,都知道宁王想效仿赵允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在对朱棣宣战之前,朝廷就下旨让宁王交出兵权,进京面圣。但宁王始终犹豫不决,不肯表态。
因为之前已经被废掉五个亲王了,宁王也担心自己一到京师就会被抓,会步其后尘。
朱允炆一看宁王不听话,就直接下旨,单方面宣布宁王没有兵权了,亲兵护卫也没有了!
在这里,朱允炆犯了很典型的形式主义错误。他以为自己下一道旨意,宁王就真的没有兵了。
却忘记了宁王的兵就在那里,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不是他下一道旨意就会忽然间灰飞烟灭了的。
所以宁王此时正看着自己名义上已经不存在的八万大军发愁,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四哥正好哭上门来了。
宁王对四哥的痛苦感同身受,并且看着朱棣的狼狈样,对他被朝廷击败,跑路来此深信不疑。
宁王热情招待了朱棣,让他在城中先住下,然后认真地和朱棣研究该怎么写奏折,最好再拉上几个藩王一起求情。
可怜的宁王蒙在鼓里,还在琢磨着怎么帮朱棣。朱棣却让随从偷偷进城,带着大笔财宝,收买了宁王手下的大臣。
等朱棣表示自己住够了,要回燕京去救老婆孩子的时候,难舍难分地拉着宁王的手。宁王也不好意思挣脱,只得送他到城外。
朱棣忽然大喝一声,伏兵尽出,将宁王围住。宁王这才知道上当了。但此时他仍有拼死一搏的能力。
朱棣拉着他的手,表示今日此举,实在是被大侄子逼的。咱俩人兵强马壮,合在一起才能对抗大侄子。
若是咱俩翻脸,大侄子一定会把咱俩都干掉的。你若是肯跟四哥合作,将来靖难成功,四哥和你平分大明,一人一半!
宁王犹豫了,此时朱棣提前收买的宁王众臣发挥了作用,都怂恿宁王和朱棣合作,表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原始股东,上市发大财的机会到了!
宁王最终被说服了,他将自己的人马合并到朱棣的队伍中,将指挥权也交给了朱棣,自己也跟着朱棣一起靖难去了。
长话短说,经过四年苦战,朱棣最终打进了南京城,不但杀了两个“奸臣”,清了“君侧”,顺便把君也给清了。
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自然也就没人敦促靖难成功的朱棣,在五个工作日内退出南京城了。
于是朱棣就登基当了皇帝,年号永乐,开始了自己恢弘壮丽的篇章,成为了大明朝成就仅次于朱元璋的皇帝。
但永乐大帝的记性不太好,他登基之后,拒不承认自己当年做出过要和宁王平分天下的承诺,一点也不尊重原始股东。
不分红也就算了,为了防止宁王跟自己要债,朱棣还把宁王从北方给弄到了人生地不熟的江西,把他所有的兵权都解除了。
宁王知道大局已定,自己也没必要做什么无谓的争执,就彻底放弃了对权力的欲望,转而修道。
他天份极高,最终成了一代道家大师,号涵虚子,又号南极遐龄老人,着有道家经典《天皇至道太清玉册》。
第一代宁王朱权,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他的子孙,此后的二代、三代宁王,也都老实本分。
到了第四代宁王朱宸濠时,忽然就想起了大明的江山应该有他家的一半儿了。
他的祖宗朱权,和武宗的祖宗朱棣,同样是靖难之役的原始股东,凭什么朱老四家说毁约就毁约呢?
而且他盘点了一下局势,当年朱棣是叔叔打侄子,成功创业。
今天自己打武宗也是叔叔打侄子,按照天道好还的规律,胜利者应该是自己才对!
朱权是道家大师,他的子孙多少也应该会些道术。没准朱宸濠给自己算了一卦,觉得优势在我。
于是经过几年准备后,也攒了不少兵马,趁着正德十四年,武宗在民间名声最烂的时候,忽然起兵讨伐。
这中间还夹杂着风流才子唐伯虎,模仿当年朱棣装疯的事迹,在此就不细说了。
然后宁王就碰上了王阳明,干脆利索地被抓了。武宗带着兵马跑过来,一看敌人被抓了,十分不满意。
于是王阳明把宁王放了,让武宗带兵又抓了一遍,这才心满意足的带回京城,给凌迟了……
这就是宁王一脉与朱棣一脉几代人的恩怨纠缠,所以老拐才觉得萧风所说之事,极不靠谱。
可萧风看向嘉靖:“师兄,你觉得呢,这个可能性有多大?”
嘉靖皱眉想了片刻,叹息道:“师弟,你若不说,此事当真匪夷所思。可你一说,我却觉得很有可能。
首先是在时间上,宁王谋反是在正德十四年,但在宁王谋反之前,曾经上过折子,认为武宗无子,愿以自己的子孙入宫后备。
武宗虽未同意,却也下旨勉励过宁王的心意,此事宗室中知道的人很多,都知道宁王想效仿赵允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