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起,道:“变乱连二接三,若惊扰早便惊扰了,岂还差这一回?”

    “陛下慎言。”窦文扬郑重其事地行礼道,“永王叛乱,却假称奉太上皇之诏,如今他占据长安。必然会借此事损毁圣人清誉。郭子仪本是奉诏勤王也会变得师出无名啊。”

    李琮沉默了,还在想着这事是否这般严重。

    所谓惊扰祖宗陵寝,若没人提,大家装作不知道,也就含糊过去了。可一旦有人指出来,以他的身份,是绝对不能说这件事没关系的。

    窦文扬又道:“臣以为,与其让郭子仪赶到奉天,不如命他直接去收复长安。倘若他能够收复长安,即可证明他确实对圣人忠心耿耿,也免得他到奉天来万一对圣人不利。”

    “你怀疑郭子仪也……”

    “臣不敢。”窦文扬道,“臣只是担心万一。”

    李琮与他日夜相处,很快就捕捉到了窦文扬神态之间的异样之色,追问道:“到底出了何事?说。”

    窦文扬不敢说,吞吞吐吐的。

    奈何,经不住李琮的逼问,末了,他只好据实禀报,称太子曾悄悄遣人与郭子仪联络过。

    他说的确实是实话,只是隐下了李俅派人与郭子仪联络的目的是为了除掉他。

    李俅年轻,做事并不稳当,能被窦文扬得知,人证物证自然也有。

    证据一拿上来,李琮的眼神就阴晴不定了起来。

    人心隔肚皮,毕竟李俅也不是他亲生的儿子,面对现在这内忧外困的情况,李俅能做出什么来也不好说。

    “臣不敢离间圣人与太子。”窦文扬连忙道:“想必太子是有心为圣人分忧,遣人去催促郭子仪出兵罢了。只是觉得,以防万一,还是让郭子仪先去收复长安为好。”

    李琮当然不可能只因听说李俅与大将来往就做出太大反应,点点头。

    “就依你所言吧。”

    “喏。”

    窦文扬大喜,当即就拟了旨意,遣使者快马送到郭子仪军中。

    这一年来,郭子仪忙着平河北、防吐蕃,好不容易捱过了隆冬,又开始主持军屯。军屯当然不是薛白在河北独有的政策,两人也算是所见略同了。

    原本想的是天下太平,逐渐让一部分将士卸甲归田,不料变乱又起,郭子仪只好匆匆统军前来平叛。

    他都想好了此番前来,第一件事就是劝说圣人斩杀了祸乱朝纲的奸宦,然后拥护圣人回京,劝其任贤用良,励精图治。

    不曾想,还未到奉天,一道诏令传来,圣人竟是根本就不见他。

    郭子仪难免感受到了一股失望,对于大唐的未来也愈发忧虑。

    “臣领旨!”

    他还是领了旨,传令让大军调头,直接前往长安平叛。李璘的那些叛军,在他眼里其实不算什么。

    然而,才抵达渭水,前方却有快马赶来,给他递了一封信。

    一看那笔迹,郭子仪眼神微凝,抚着长须,也不知是喜是忧。

    ~~

    暮鼓声远远传来,从重重坊墙之间穿过,在黄昏时形成了长安城独特的韵律。

    宫城中书省,陈希烈放下手中的信纸,一双老眼如古井无波。

    “雍王回来了。”

    他说了这五个字,面前的群臣们不由自主地长舒一口气。

    这里面其实大部分人根本不是薛白一党,甚至还很敌视薛白,但他们不得不承认,只要雍王回来,局势也就要走向安稳。

    百官们终于是受够了庸弱之主、无知反王的种种行径,迫切需要一个真正的贤明之人来主持局势。

    李隆基长年的怠政,盛世之下早已积弊重重,再加上经历了场叛乱,朝中争权夺势的斗争激烈,大唐正处于一个极复杂且困难的境地,一般程度聪明的君王都难以治理好,又何况是一直被困在十王宅中未曾受过培养的李琮、李璘。

    他们努力彰显自己的功绩、拼命证明自己的贤明,落在群臣与百姓眼里,只是一场又一场的灾祸。

    该结束了。

    相比而言,雍王虽身背“谋篡”之名,其实根本没做太出格之事,他辅佐圣人的那段时间,确让大唐缓了一口气。

    “雍王即归朝,辅佐圣人,抚平波澜,此社稷之幸事啊。”

    听得朝臣们如此说,陈希烈抚须一笑,心道此番可没有这么简单。

    之前,雍王辅佐圣人,既未争储,也未谋篡,却受到诸多猜忌,外放、罢权。现在朝中大乱,雍王归来平叛,地位岂能没有任何提升?

    “圣人不在长安,永王桀骜难驯,太上皇年迈。值此社稷动摇之际我以为当请雍王监国。”陈希烈道,“诸君以为如何?”

    韦见素闻言,当即瞪大了眼盯着陈希烈,咬牙低声道:“你果然是雍王党羽。”

    “非也。”陈希烈摆手,郑重其事地道:“我始终考虑的是大唐社稷,岂会是谁的党羽?”

    事实上,李隆基能向李琮提议拜陈希烈为相,足可证明陈希烈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满唐华彩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怪诞的表哥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怪诞的表哥并收藏满唐华彩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