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勋章(3/3)
什么我也有个儿子和你一般大如何如何。
试图给他说亲的人,那就更多了。
很多大胆的小姑娘,主动向他们眉目传情。
将士们哪受到过这种待遇,既兴奋又茫然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报纸上的内容,情不自禁的浮现在脑海里。
之前无法理解,当做笑话听的话,此刻却是那么的道理。
军队来自于民,是民的一部分,就要守护万民。
简直就是真理。
太上皇果然英明神武,早早的就发现了这一点,难怪他老人家能得天下。
百姓的爱戴,让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也让将士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从原本的为了军功救灾,变成了为守护百姓而战。
他们开始主动深入危险的地方,去搜救百姓。
于是,伤亡出现了……
——
京城。
陈景恪也没有闲着,始终在关注着东南灾情。
徐允恭的信他收到了,对于将士们反应平平之事,他并不担心。
口头说教能起到的效果确实不大。
等到了灾情,亲身感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他们自然会明白一切。
这也是他为何坚持让神机营去灾区的最大原因。
目前他主要工作,就是着手安排粮食调运工作。
大明不缺粮食,缺的是高效的运输粮食的手段。
能通船的地方还好,不能通船的地方,速度慢不说,路上的消耗也是惊人的。
面对这种情况,陈景恪提出了一个方案。
“军粮,把储备肉罐头送往灾区。”
早就很久以前,军队就已经开始大面积使用罐头。
主要是南方的水果罐头和沿海地区的鱼肉罐头。
当然,这些罐头也不是主食,而是作为辅食来使用的。
比如水果罐头,每周才能吃一次,还要一个小队的人一起分。
鱼肉罐头要多一点,平均每天每个人都分到一块,主要是用来喝汤下饭。
即便如此,比起以前只有粗粮吃,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只不过限于制作技术,目前罐头的可靠保质期为六个月。
并不是说超过六个月就会变质,而是变质的概率会变高。
实际应用中,六个月后约有三成左右会漏气变质。
所以,大明一般会储备三个月所需的罐头,以应对突发情况。
比如这次的东南台风,就会影响到罐头的生产。
现在陈景恪要动用的,就是这三个月的储备。
此举自然遭到了群臣反对,朝廷又不是没有粮食,就是运输慢一点而已。
就为了争取这几天时间,动用军粮实在没必要。
万一中间再发生别的事情怎么办?
陈景恪也知道不能太激进,于是提出抽调一部分罐头投入到灾区。
“肉比粮食扛饿,哪怕只是一点肉汤,就能节约许多粮食,能少饿死很多百姓。”
最终在朱雄英的支持下,这条建议通过了。
朱元璋下旨抽调五分之一库存的罐头调往灾区。
罐头的运输速度,可比单纯的粮食快多了,很快一艘艘运输船出发南下。
就在这时,东南抗灾的最新消息传回。
共有一百六十四名将士牺牲,其中一百一十三人连尸体都没找到。
最惨烈的一次,一个总旗的人(50人)去山村救援。
突遇山洪爆发,所有人无一幸免。
这个数字并不多,随便一场遭遇战,伤亡都要比这多好几倍。
然而,每一个看到这个数字的人,无不为之震惊。
因为这个数字代表着一个信息:
军队救灾之策成功了。
朱元璋大喜,立即下旨对所有将士进行表彰,牺牲的将士封赏加倍。
同时将此事通告全军,让全军学习他们的事迹。
陈景恪既悲痛,又激动,找到解缙让他立即准备加刊。
“将这一百六十四名将士的名字、籍贯、生平功绩等等,全部都写出来。”
“要让全天下的人,都记住他们的功劳。”
解缙二话不说,召集报社的人连天加夜的工作,务求以最快的速度将加刊印刷出来。
这还不算完,陈景恪又找到老朱提出了两个建议:
“在灾区立碑,将所有牺牲将士的名字可在上面,供天下人瞻仰。”
“同时再制作一枚特殊的勋章,颁发给所有参与救灾的将士们。”
老朱好奇的道:“勋章?是什么东西?”
试图给他说亲的人,那就更多了。
很多大胆的小姑娘,主动向他们眉目传情。
将士们哪受到过这种待遇,既兴奋又茫然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报纸上的内容,情不自禁的浮现在脑海里。
之前无法理解,当做笑话听的话,此刻却是那么的道理。
军队来自于民,是民的一部分,就要守护万民。
简直就是真理。
太上皇果然英明神武,早早的就发现了这一点,难怪他老人家能得天下。
百姓的爱戴,让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也让将士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从原本的为了军功救灾,变成了为守护百姓而战。
他们开始主动深入危险的地方,去搜救百姓。
于是,伤亡出现了……
——
京城。
陈景恪也没有闲着,始终在关注着东南灾情。
徐允恭的信他收到了,对于将士们反应平平之事,他并不担心。
口头说教能起到的效果确实不大。
等到了灾情,亲身感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他们自然会明白一切。
这也是他为何坚持让神机营去灾区的最大原因。
目前他主要工作,就是着手安排粮食调运工作。
大明不缺粮食,缺的是高效的运输粮食的手段。
能通船的地方还好,不能通船的地方,速度慢不说,路上的消耗也是惊人的。
面对这种情况,陈景恪提出了一个方案。
“军粮,把储备肉罐头送往灾区。”
早就很久以前,军队就已经开始大面积使用罐头。
主要是南方的水果罐头和沿海地区的鱼肉罐头。
当然,这些罐头也不是主食,而是作为辅食来使用的。
比如水果罐头,每周才能吃一次,还要一个小队的人一起分。
鱼肉罐头要多一点,平均每天每个人都分到一块,主要是用来喝汤下饭。
即便如此,比起以前只有粗粮吃,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只不过限于制作技术,目前罐头的可靠保质期为六个月。
并不是说超过六个月就会变质,而是变质的概率会变高。
实际应用中,六个月后约有三成左右会漏气变质。
所以,大明一般会储备三个月所需的罐头,以应对突发情况。
比如这次的东南台风,就会影响到罐头的生产。
现在陈景恪要动用的,就是这三个月的储备。
此举自然遭到了群臣反对,朝廷又不是没有粮食,就是运输慢一点而已。
就为了争取这几天时间,动用军粮实在没必要。
万一中间再发生别的事情怎么办?
陈景恪也知道不能太激进,于是提出抽调一部分罐头投入到灾区。
“肉比粮食扛饿,哪怕只是一点肉汤,就能节约许多粮食,能少饿死很多百姓。”
最终在朱雄英的支持下,这条建议通过了。
朱元璋下旨抽调五分之一库存的罐头调往灾区。
罐头的运输速度,可比单纯的粮食快多了,很快一艘艘运输船出发南下。
就在这时,东南抗灾的最新消息传回。
共有一百六十四名将士牺牲,其中一百一十三人连尸体都没找到。
最惨烈的一次,一个总旗的人(50人)去山村救援。
突遇山洪爆发,所有人无一幸免。
这个数字并不多,随便一场遭遇战,伤亡都要比这多好几倍。
然而,每一个看到这个数字的人,无不为之震惊。
因为这个数字代表着一个信息:
军队救灾之策成功了。
朱元璋大喜,立即下旨对所有将士进行表彰,牺牲的将士封赏加倍。
同时将此事通告全军,让全军学习他们的事迹。
陈景恪既悲痛,又激动,找到解缙让他立即准备加刊。
“将这一百六十四名将士的名字、籍贯、生平功绩等等,全部都写出来。”
“要让全天下的人,都记住他们的功劳。”
解缙二话不说,召集报社的人连天加夜的工作,务求以最快的速度将加刊印刷出来。
这还不算完,陈景恪又找到老朱提出了两个建议:
“在灾区立碑,将所有牺牲将士的名字可在上面,供天下人瞻仰。”
“同时再制作一枚特殊的勋章,颁发给所有参与救灾的将士们。”
老朱好奇的道:“勋章?是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