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文官与文人的忧虑并非空穴来风,他们心怀善意,渴望大元帝国能避免重蹈历史上那些因穷兵黩武而衰败的覆辙。

    如唐明皇之例,其前半生的辉煌与后半生的昏聩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国家命运的警示。

    鉴于此,江鸿飞决定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批评与建议。

    次日,江鸿飞挥毫泼墨,撰写了《求贤纳谏疏》。

    江鸿飞在笔下流淌的,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更是对当下大元帝国的深切期许。他深知,文字虽轻,却能载道,能激浊扬清,唤醒沉睡的良知与智慧。

    于是,他笔锋一转,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继续勾勒着他心中那幅理想国的蓝图。

    “夫人才者,国家之根本,社稷之栋梁也。自古及今,未有不用贤而能兴,不亲小人而不亡者。朕欲求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愿四海之内,有识之士,皆能怀抱利器,以待时飞。不论出身高低,不问过往是非,但凭真才实学,共襄盛举。”

    江鸿飞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个渴望施展抱负的心灵。他深知,人才之兴,在于教育;教育之盛,在于重视。

    于是,他又在《求贤纳谏疏》中添上了一笔:“朕将大兴文教,广设学宫,以儒家经典为基,兼采百家之长,培养德才兼备之士。使士子皆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我大元帝国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同时,江鸿飞亦不忘提及法治的重要性。

    他写道:“法者,治之端也。朕将明法度,正纲纪,使百官知所畏,万民知所从。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有罪必罚,有功必赏。如此,则国家安定,民心归附,大元帝国之基业,方可固若金汤。”

    在阐述完内政之后,江鸿飞又将目光投向了边疆与外交。

    他深知,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要有坚实的内部基础,更需有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与智慧。

    “朕将加强边防,练精兵,备足粮,以防外患……”

    在这篇文章中,江鸿飞言辞恳切地指出,任何一个朝代的兴衰,都非偶然,而是内外因素交织的结果。内政不修,外患自至,这是历史不变的真理。他强调,大元帝国不仅是皇室一家的天下,更是万千官民共同的家园,其兴衰存亡,关乎每一个人的命运。

    江鸿飞进一步阐述道,一个理想的王朝,应当是公正、清明、有序的。它应赋予弱者以勇气,让强者心存敬畏,使权力受到制约,促进善行,并保护善人不受恶人之害。

    这样的王朝,方能长治久安,永葆繁荣。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江鸿飞坦言,自己虽贵为天子,但亦有不足之处,需要大臣们的辅佐与监督。

    当自己的决策出现偏差时,大臣们应勇于直言不讳,及时指正,以避免国家走向衰败。

    江鸿飞在《求贤纳谏疏》中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执政理念:“上情必下达,下情必上通,外事必闻。”

    江鸿飞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与宰执大臣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社会动态,把握民心所向,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措施。

    江鸿飞深知,作为帝王,若不能广开才路,虚心纳谏,终将导致王朝的覆灭。

    历史上隋朝的教训便是前车之鉴,隋炀帝因拒谏饰非,最终导致二世而亡。

    而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一帝,正是因为他能够广开言路,从善如流。

    江鸿飞深刻反思了封建国家的政治体制所存在的弊端,进而意识到,尽管历朝历代都设有监察御史、谏议大夫等职务,但这些机构往往只能监督臣僚,而对皇帝本人则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

    这导致了大多数皇帝在权力面前失去了自我约束的能力,最终走向平庸、腐败甚至暴虐。

    然而,也有少数励精图治的皇帝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不仅注重发挥监察、谏议部门的作用,还主动要求臣下来监督自己,并虚心接纳各类谏议。

    江鸿飞决心成为这样的皇帝,他要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决心与勇气。

    在江鸿飞刚刚取得消灭金国这个辉煌的战绩的背景下,《求贤纳谏疏》的发布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不仅体现了江鸿飞作为一位明君的胸襟与气度,更展现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与责任感。

    与之前的《开惑论》相比,《求贤纳谏疏》更多地体现了一种自省与进取的精神。

    江鸿飞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权力的清醒认识以及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对于文官与文人而言,《求贤纳谏疏》的发布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他们看到了江鸿飞作为一位明君的诚意与决心,感受到了被尊重与重视的喜悦。

    他们纷纷表示愿意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即使面对江鸿飞的批评与指正也毫无怨言。

    因为他们知道,江鸿飞是一位真正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仙侠版水浒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任鸟飞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任鸟飞并收藏仙侠版水浒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