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朱元璋的决定(2/4)
说道:“陛下,《孙子兵法》有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愿陛下三思。”
随后,大九卿挨个发言,基本上都是建议皇帝不要贸然动兵的,这也没有太过出人意料,毕竟对于文臣们来说,战争是基本上没有任何好处的,打赢了是武将们的功劳,打输了他们还得跟着吃挂落,何必呢?
而且如今明初本来就是重武轻文,大九卿被一茬又一茬地频繁换人,跟根深蒂固的国公们在话语权上本来就无法相比,若是再给武将们来一次灭国之功,文官的话语权就更少了。
朱元璋微微皱眉,文官所言确实是也有道理,他转向五军都督府的国公们,问道:“对于出兵安南,你们有何看法?”
其实这件事情,在很多年前,关于小冰河期危机的时候,武臣们就已经有心理准备了,所以这时候重新提及,也算是老调重弹,不用再去组织语言。
魏国公徐达率先出列,他面容沉稳,声音洪亮:“陛下,臣以为安南此举实乃挑衅,我大明若不予以严惩,国威何在?臣愿领军出征,必速战速决,减少开支。”
既然文官们主要反对的点在于动武的支出,那么作为如今大明臣子中地位最高之人,徐达自然也是针对这个点进行了隐约的反击,并且先摆出了符合朱元璋定调的正当理由。
而且,作为大明的“塞上长城”,作为真正的大明战神,徐达说这个话,是相当有分量的。
别人说领兵能速战速决,或许还会有人质疑,但徐达说这个话,那就是真有把握,毕竟徐达作为常胜将军,这辈子打的败仗真的不多,也就王保保巅峰发挥的岭北之战让作为中路军统帅的徐达吃了一次亏,而那次的锅其实是先锋官蓝玉的,其他的时候,徐达基本上都处于无往而不利的状态。
曹国公李文忠紧随其后:“陛下,臣亦赞同出兵。安南虽小,但地理位置重要,若我大明不能在此树立威严,周边小国如占城国、真腊国乃至麓川等三宣六慰恐将纷纷效仿,到时候南疆事态将会更加严峻.至于财政压力,臣以为可号召百姓认购国债,共度时艰。”
李文忠显然也对南疆的局势有所了解,毕竟,在大明开国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各地都指挥使司乃至卫所,早就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关系,而北疆的明军更多地受到徐达、冯胜、蓝玉等人的影响,南方则是受傅友德、李文忠的影响更多一些,李文忠有相当数量的老部下,现在都在南方的湖广、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都指挥使司任职。
所以从内心上来讲,李文忠是支持对南方用兵的,毕竟以前大明用兵的主要方向就是北方,哪怕是收复云南,也是为覆灭北元这个大目标服务的。
当然了,内心的倾向是一回事,大是大非是另一回事,不过现在既然武臣的整体立场还是倾向于用兵的,财政的事情在他们看来,总会有解决的办法按照武人思维就是没钱就不能打仗了?要是真打不了仗,那历史上那些动辄几十年连年交兵的乱世都是怎么来的。
“陛下,臣以为出兵需慎之又慎。”老将宋国公冯胜则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安南北部山区多烟瘴蚊虫,若陷入持久战,对我大明不利,且百姓捐输虽能解一时之急,但长此以往,必将民怨沸腾。”
冯胜虽然老成谋国,但也不是反对出兵,他只是把出兵的代价说的更清楚了一些,毕竟从古至今,南征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作战本身,而是瘴气、水土不服、有毒蚊虫.当年秦始皇数十万大军历时五年,死了多少精锐秦军才终于征服百越地区,可以说是后世都无法忽视的。
而秦始皇征服百越,虽然极大的开拓了中国西南地区的领土,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随后赵佗在征服瓯骆之后,又建立了交趾郡,但千年之后这片地区却再次脱离了华夏的统治。
白藤江之战后,安南国吴朝建立者吴权击败了五代十国地方割据政权南汉开始独立,宋朝没有收回这片土地,距离如今已经很久了,因此对于安南国内的情况,大明也可以说是知道一些,但是并不彻底。
再加上地理条件恶劣,这种情况下贸然动兵显然是冯胜所顾忌的,毕竟眼下这是“庙算”环节嘛,多算胜少算,少算胜不算,考虑到的事情越多越好。
“陛下,臣以为可先遣使者前往安南,观其反应再做决定——若其国王能识时务,交出罪人,赔偿损失,则可免去刀兵之灾。”国公里面,颍国公傅友德最后发言道。
文武重臣发言完毕后,朱元璋的目光看向了朱标。
“太子怎么看?”
朱标轻吸了一口气,他明白此刻自己站在了一个重要的决策当口,他扫视了一眼大殿内的文武百官,定了定神开始陈述自己的观点。
“父皇,儿臣以为,安南此次搜查并劫掠我大明使团,无疑是对我大明国威的严重挑衅,然而,出兵之事确实需慎重考虑。”朱标的声音沉稳有力,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随后,大九卿挨个发言,基本上都是建议皇帝不要贸然动兵的,这也没有太过出人意料,毕竟对于文臣们来说,战争是基本上没有任何好处的,打赢了是武将们的功劳,打输了他们还得跟着吃挂落,何必呢?
而且如今明初本来就是重武轻文,大九卿被一茬又一茬地频繁换人,跟根深蒂固的国公们在话语权上本来就无法相比,若是再给武将们来一次灭国之功,文官的话语权就更少了。
朱元璋微微皱眉,文官所言确实是也有道理,他转向五军都督府的国公们,问道:“对于出兵安南,你们有何看法?”
其实这件事情,在很多年前,关于小冰河期危机的时候,武臣们就已经有心理准备了,所以这时候重新提及,也算是老调重弹,不用再去组织语言。
魏国公徐达率先出列,他面容沉稳,声音洪亮:“陛下,臣以为安南此举实乃挑衅,我大明若不予以严惩,国威何在?臣愿领军出征,必速战速决,减少开支。”
既然文官们主要反对的点在于动武的支出,那么作为如今大明臣子中地位最高之人,徐达自然也是针对这个点进行了隐约的反击,并且先摆出了符合朱元璋定调的正当理由。
而且,作为大明的“塞上长城”,作为真正的大明战神,徐达说这个话,是相当有分量的。
别人说领兵能速战速决,或许还会有人质疑,但徐达说这个话,那就是真有把握,毕竟徐达作为常胜将军,这辈子打的败仗真的不多,也就王保保巅峰发挥的岭北之战让作为中路军统帅的徐达吃了一次亏,而那次的锅其实是先锋官蓝玉的,其他的时候,徐达基本上都处于无往而不利的状态。
曹国公李文忠紧随其后:“陛下,臣亦赞同出兵。安南虽小,但地理位置重要,若我大明不能在此树立威严,周边小国如占城国、真腊国乃至麓川等三宣六慰恐将纷纷效仿,到时候南疆事态将会更加严峻.至于财政压力,臣以为可号召百姓认购国债,共度时艰。”
李文忠显然也对南疆的局势有所了解,毕竟,在大明开国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各地都指挥使司乃至卫所,早就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关系,而北疆的明军更多地受到徐达、冯胜、蓝玉等人的影响,南方则是受傅友德、李文忠的影响更多一些,李文忠有相当数量的老部下,现在都在南方的湖广、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都指挥使司任职。
所以从内心上来讲,李文忠是支持对南方用兵的,毕竟以前大明用兵的主要方向就是北方,哪怕是收复云南,也是为覆灭北元这个大目标服务的。
当然了,内心的倾向是一回事,大是大非是另一回事,不过现在既然武臣的整体立场还是倾向于用兵的,财政的事情在他们看来,总会有解决的办法按照武人思维就是没钱就不能打仗了?要是真打不了仗,那历史上那些动辄几十年连年交兵的乱世都是怎么来的。
“陛下,臣以为出兵需慎之又慎。”老将宋国公冯胜则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安南北部山区多烟瘴蚊虫,若陷入持久战,对我大明不利,且百姓捐输虽能解一时之急,但长此以往,必将民怨沸腾。”
冯胜虽然老成谋国,但也不是反对出兵,他只是把出兵的代价说的更清楚了一些,毕竟从古至今,南征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作战本身,而是瘴气、水土不服、有毒蚊虫.当年秦始皇数十万大军历时五年,死了多少精锐秦军才终于征服百越地区,可以说是后世都无法忽视的。
而秦始皇征服百越,虽然极大的开拓了中国西南地区的领土,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随后赵佗在征服瓯骆之后,又建立了交趾郡,但千年之后这片地区却再次脱离了华夏的统治。
白藤江之战后,安南国吴朝建立者吴权击败了五代十国地方割据政权南汉开始独立,宋朝没有收回这片土地,距离如今已经很久了,因此对于安南国内的情况,大明也可以说是知道一些,但是并不彻底。
再加上地理条件恶劣,这种情况下贸然动兵显然是冯胜所顾忌的,毕竟眼下这是“庙算”环节嘛,多算胜少算,少算胜不算,考虑到的事情越多越好。
“陛下,臣以为可先遣使者前往安南,观其反应再做决定——若其国王能识时务,交出罪人,赔偿损失,则可免去刀兵之灾。”国公里面,颍国公傅友德最后发言道。
文武重臣发言完毕后,朱元璋的目光看向了朱标。
“太子怎么看?”
朱标轻吸了一口气,他明白此刻自己站在了一个重要的决策当口,他扫视了一眼大殿内的文武百官,定了定神开始陈述自己的观点。
“父皇,儿臣以为,安南此次搜查并劫掠我大明使团,无疑是对我大明国威的严重挑衅,然而,出兵之事确实需慎重考虑。”朱标的声音沉稳有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