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两线战略(4/4)
是运输补给还是增加登陆部队,就都是进可攻退可守的状态了,只要有舰队的舰炮保护,安南军对清化港的反扑基本上不可能成功。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转向朱雄英,朱雄英站在一旁,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他拱手道:“皇爷爷,局势赶人走,谁也预料不到安南国内的局势会发展到现在这一步,不过孙儿认为此次胜利只是开始。接下来,我们应对安南国进行南北两线作战,一方面利用占城国和龙捷军的联军从南线推进,另一方面,云南和广西两个都指挥使司也应出兵牵制北线的安南军,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无法全力南下,而一旦北线的安南军南下,我们完全可以趁势兵临富良江,占领富良江北岸的肥沃土地,把国境线推到富良江去!”
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缓缓开口:“大孙所言极是,大明是必须要出兵的。”
朱元璋之所以定下了最后的决心,是因为作为打惯了仗的军事家,朱元璋很清楚,如果大明不能直接在北线出兵,那么一方面安南军可以抽调北线的部队南下,存在内讧风险的联军很可能会被击溃,那么局势将会陷入到全面的劣势之中;另一方面,不出兵大明也捞不到好处,之前不出兵是因为大明单独出兵发动对安南国全面战争,风险太大成本太高,而且战争规模和最终结果完全无法预测和控制,哪怕是想打一次有限战争人家安南国也不同意,但现在安南国内的保王派发动了清君侧,又有占城军的加入,风险和成本就都显著降低了,而此时大明如果还不出兵,就没法获得好处了。
朱雄英对战争目标的思路,经过反复思量,朱元璋认为是没问题的,收复交趾故地,也就是富良江北岸的土地,设立交趾布政使司纳入统治,对于大明来说利益极大,弊端极小,这部分地区土地肥沃,而且百姓汉化程度很高,大多数读书人也都是识汉字说汉语的,跟广西境内区别不大,而安南国内是越往南,汉化的程度就越低,而且把边境线推到富良江一线,就相当与安南国共有天堑,这对于大明来说,直接改善了原本的战略态势之前双方的边界是绵延的群山,不仅不好管理,而且安南军队仗着地形优势,可以用极少的兵力就起到相当良好的防御效果,大明很难进攻,而如果边界线变成了富良江,那么拥有水师、火器等方面优势的大明就可以随时渡江了。
“不过,具体实施还需谨慎筹划,不可轻举妄动。”朱元璋挥手道,“去把五军都督府的诸位国公招来。”
很快,在京的几位国公,就奉诏进入了皇宫。
得知明军成功拿下清化港,以及龙捷军统帅陈渴真与占城国王罗皑顺利北进的消息后,几位国公也都就军事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魏国公徐达首先出列。
“陛下,此战水师表现英勇,迅速拿下清化港,可谓大功,老臣认为插手安南的时机已经到了,最起码可以让云南的沐英和广西的韩观有所动作。”
徐达的想法跟朱雄英是一样的,显然这是此时明军最正确的抉择了。
曹国公李文忠紧随其后,他声音这时候很洪亮,跟平常不太一样:“陛下,胡季犛倒行逆施,此时正是我大明派遣天兵吊民伐罪之时,安南百姓必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应火速出兵。”
宋国公冯胜则表现得更为谨慎,他深思熟虑后说道:“陛下,此战虽然胜利,但安南地形复杂,瘴气蚊虫众多,对我军是一大考验。安南的陈渴真上将军与占城国王罗皑的北进虽然顺利,但也需谨防安南军的反扑臣建议哪怕出兵也还是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提前做好准备,不可轻敌冒进,毕竟安南人在边境上也有好几道雄关,颇为易守难攻。”
“臣请战领军出征。”
颍国公傅友德显得更为乐观,他是作为主帅带兵征过云南的,知道在南方作战的难度,也清楚眼下确实机会不错.困难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局势走到了这一步,谁也没料到,这时候不抓住机会,以后有变数就难了。
几位国公的发言各有侧重,但跟之前不同,都很团结一致地表达了对出兵的支持态度,而名将们的一致意见,也基本上从军事角度能够断定,此时大明在安南国的北线出兵,是利大于弊的。
不出兵,则南线联军容易内讧败亡,大好局势毁于一旦;出兵,则南北两线夹击,安南军无法全力对付一线,很容易陷入到战略被动,而且战局顺利的话,明军能够获得富良江以北的土地,同时有军事存在,也能保证接下来制衡安南国和占城国,毕竟裁判也得有一身肌肉,两个拳击手才听话不是?要是连拉架的能力都没有,怕是挨揍的就是自己了。
(本章完)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转向朱雄英,朱雄英站在一旁,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他拱手道:“皇爷爷,局势赶人走,谁也预料不到安南国内的局势会发展到现在这一步,不过孙儿认为此次胜利只是开始。接下来,我们应对安南国进行南北两线作战,一方面利用占城国和龙捷军的联军从南线推进,另一方面,云南和广西两个都指挥使司也应出兵牵制北线的安南军,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无法全力南下,而一旦北线的安南军南下,我们完全可以趁势兵临富良江,占领富良江北岸的肥沃土地,把国境线推到富良江去!”
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缓缓开口:“大孙所言极是,大明是必须要出兵的。”
朱元璋之所以定下了最后的决心,是因为作为打惯了仗的军事家,朱元璋很清楚,如果大明不能直接在北线出兵,那么一方面安南军可以抽调北线的部队南下,存在内讧风险的联军很可能会被击溃,那么局势将会陷入到全面的劣势之中;另一方面,不出兵大明也捞不到好处,之前不出兵是因为大明单独出兵发动对安南国全面战争,风险太大成本太高,而且战争规模和最终结果完全无法预测和控制,哪怕是想打一次有限战争人家安南国也不同意,但现在安南国内的保王派发动了清君侧,又有占城军的加入,风险和成本就都显著降低了,而此时大明如果还不出兵,就没法获得好处了。
朱雄英对战争目标的思路,经过反复思量,朱元璋认为是没问题的,收复交趾故地,也就是富良江北岸的土地,设立交趾布政使司纳入统治,对于大明来说利益极大,弊端极小,这部分地区土地肥沃,而且百姓汉化程度很高,大多数读书人也都是识汉字说汉语的,跟广西境内区别不大,而安南国内是越往南,汉化的程度就越低,而且把边境线推到富良江一线,就相当与安南国共有天堑,这对于大明来说,直接改善了原本的战略态势之前双方的边界是绵延的群山,不仅不好管理,而且安南军队仗着地形优势,可以用极少的兵力就起到相当良好的防御效果,大明很难进攻,而如果边界线变成了富良江,那么拥有水师、火器等方面优势的大明就可以随时渡江了。
“不过,具体实施还需谨慎筹划,不可轻举妄动。”朱元璋挥手道,“去把五军都督府的诸位国公招来。”
很快,在京的几位国公,就奉诏进入了皇宫。
得知明军成功拿下清化港,以及龙捷军统帅陈渴真与占城国王罗皑顺利北进的消息后,几位国公也都就军事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魏国公徐达首先出列。
“陛下,此战水师表现英勇,迅速拿下清化港,可谓大功,老臣认为插手安南的时机已经到了,最起码可以让云南的沐英和广西的韩观有所动作。”
徐达的想法跟朱雄英是一样的,显然这是此时明军最正确的抉择了。
曹国公李文忠紧随其后,他声音这时候很洪亮,跟平常不太一样:“陛下,胡季犛倒行逆施,此时正是我大明派遣天兵吊民伐罪之时,安南百姓必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应火速出兵。”
宋国公冯胜则表现得更为谨慎,他深思熟虑后说道:“陛下,此战虽然胜利,但安南地形复杂,瘴气蚊虫众多,对我军是一大考验。安南的陈渴真上将军与占城国王罗皑的北进虽然顺利,但也需谨防安南军的反扑臣建议哪怕出兵也还是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提前做好准备,不可轻敌冒进,毕竟安南人在边境上也有好几道雄关,颇为易守难攻。”
“臣请战领军出征。”
颍国公傅友德显得更为乐观,他是作为主帅带兵征过云南的,知道在南方作战的难度,也清楚眼下确实机会不错.困难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局势走到了这一步,谁也没料到,这时候不抓住机会,以后有变数就难了。
几位国公的发言各有侧重,但跟之前不同,都很团结一致地表达了对出兵的支持态度,而名将们的一致意见,也基本上从军事角度能够断定,此时大明在安南国的北线出兵,是利大于弊的。
不出兵,则南线联军容易内讧败亡,大好局势毁于一旦;出兵,则南北两线夹击,安南军无法全力对付一线,很容易陷入到战略被动,而且战局顺利的话,明军能够获得富良江以北的土地,同时有军事存在,也能保证接下来制衡安南国和占城国,毕竟裁判也得有一身肌肉,两个拳击手才听话不是?要是连拉架的能力都没有,怕是挨揍的就是自己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