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春风,吹散了北国的寒气。

    大周帝国广袤的土地上,一片勃勃生机。

    西线运河刚刚全线化冻,憋了一个冬天的船只便迫不及待南来北往。

    只是北上的船明显要多于南下的。

    三月初五,洛都。

    御书房。

    皇帝姬十三急召内阁五相议事,黄玉竟然也在。

    老黄只是不爱人前显圣,但没有什么不可以知道的,甚至他知道的比皇帝都多。

    “昨夜急报,燕西开始向察哈尔部集结。”

    黄玉先通报了北疆军情,几位相国神色各异。

    李镇元和姜云逸也都第一时间得知消息,宋赵严三相却是才得知。

    “你自作聪明,惹出来的事,你说怎办?”

    宋九龄没好气先指责起姜云逸。

    姜云逸没有理睬这个老货,仍在皱眉沉思。

    宋九龄去年冬天病了一场,眼瞅着快不行了,如今腰都直不起来了,不和他一般见识。

    见姜云逸不接招,宋九龄也无可奈何。

    李镇元问道:“如今百废待兴,不可妄动刀兵,你若有巧妙法子,就赶紧说出来。”

    莫要等着打人家脸。

    面对几人神色不善的目光,姜云逸有些无奈地停止思索,和一帮老头子共事,真是无聊得紧。

    “陛下,诸位前辈,真不是我拿乔,而是我实在想不明白,到底是我高估了丘太一的水平,还是高估了丘太一在燕国决策中的地位,或者是出现了什么偶发因素,导致了眼下的局面。”

    众人都是一等一的聪明人,皆是从中读出了别样的意味。

    “有话快说,有屁快放!”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老东西刚好相反。

    姜云逸有种预感,只要自己敢顶一句嘴,这老东西很可能立刻死给他看,外人只会以为他嘴贱气死了宋相,黄泥巴掉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

    姜云逸不想被这老东西碰瓷,只好不搭理他,继续道:

    “我猜,燕西肯定没胆子自己动,大概东匈奴也要联动了吧?只是还不确定是否燕人在背后推动。”

    姜云逸没有立刻提出对策,却先做出一个更恶劣的判断。

    果真遭遇草原部族的两线夹击,压力肯定是巨大的,必定严重干扰国内经济建设,尤其禁军军改还没有完成。

    燕王遣使劝和的事情,决策层前阵子就已知晓。

    但只一个月的功夫,肯定来不及撺掇东匈奴和燕西联手出兵南下,肯定是更早的时间就已经开始接洽了。

    李镇元微微颔首:“应是如此了。”

    宋九龄更加没好气地道:“你撺掇人家两家打了半年,死伤惨重,自己却吃得脑满肠肥,人家又不是傻子,怎可能看不出?怎可能不急眼?”

    拒绝碰瓷,姜云逸断然道:“不管是谁撺掇的,也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摆平燕西,其他人自然就怂了。先帝北伐的余威还是有震慑力的。

    上谷、代郡、雁门三地再调三千重甲铁骑过去镇住场子,这是武力威慑。

    核心在经济上,这几年冬日难熬,草原日子愈发艰难,去年他们两家又各自损失惨重。

    所以,他们的核心关切其实是饭不够吃,只能抢。”

    姜云逸说到这里,顿了顿,见众人各个面无表情地看着他,不由愈发无趣,接着道:

    “去年上谷郡的沮阳县和涿鹿县年景还不错,只可惜人口不足,但挤出十几万石粮食还是可以的。

    代郡、雁门两地也效仿上谷,各自筹措一些粮食,在边境口岸开设集市,价格一定控制住,实实惠惠的。

    有了三地粮食支持,应该可以帮助距离大周较近的牧民捱过春荒。”

    “你这纯粹是纸上谈兵,三郡苦寒,要挤出几十万石粮食绝非易事。况且,你不是一贯不放心官吏么?这钱撒下去,能有几分成效?”

    宋九龄再次提出质疑,姜云逸也不恼,耐心解释道:

    “宋相所虑不无道理。不过,这老百姓家里没有余粮,不代表地主家也没有。

    边地虽然整体苦寒,人口也少,但部分河畔之地还是很肥的,加上交通不便,很难运输出去,粮食积累应该是有一些的。

    朝廷又不是不给钱,若还是不肯配合,那就自求多福吧。”

    听到姜云逸**裸威胁地方大户,宋九龄冷哼一声:

    “朝廷岂可如此不择手段?况且,你以为一纸公文就能叫地方上服服帖帖么?不给他们捞好处,才不会理你。”

    姜云逸点点头:“宋相正解,此事急不来,等先理顺了朝廷,才能腾出来手来整顿地方。”

    只要姜某人还主政,一个都跑不了。

    赵广义蹙眉道:“就近小规模采买粮食开边贸倒是有几分可行性,但燕人能善罢甘休么?”

    姜云逸解释道:“所以要再去三千重甲铁骑,没有燕国精锐铁骑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大周神相:不信东风唤不回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南岳大都督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南岳大都督并收藏大周神相:不信东风唤不回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