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早饭,柯岩和柳曼没有急于离开蚌埠。
不是他们不想早点去寿县,而是考虑他们既是旅游者,在蚌埠不能不去看一下。否则容易暴露自己真正的目的。
蚌埠也和寿县一样,历史韵味浓厚。
蚌埠古称“钟离”,是春秋战国时的方国1。
柯岩在大学是学历史的,没穿越前,他就曾拜读过关于钟离国名与姓氏等方面的文章,对钟离国的历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2007年,bb市双墩村和凤阳县卞庄分别发现了两个墓葬,经辨别,两处均隶属于此地最早的方国——钟离国。
从地域结构来说,当时的钟离国疆域远远超过了蚌埠区域本身。据墓葬内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所载,双墩墓的主人名曰“钟离君柏”,也即是说是钟离国的国君,叫柏。
而卞庄墓的主人则为“孙钟离君柏之季子康”,也即当时钟离国的国君“柏”的小儿子“康”。
钟离国起源于山东,世系不详。春秋中晚期迁于淮河,故城在今凤阳临淮关东。
钟离国国君柏葬在双墩,其季子康葬在钟离故城北。蚌埠自春秋至明洪武年,一直是钟离国、钟离县属地。
百家姓中“钟离”作为一个古老的姓氏,其来源于国名。
历史上姓钟离的名人不少,如着名的“八仙”之一“汉钟离”本名钟离权,项羽手下有大将钟离眛,据传为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的钟离春等。
因为在古代文献中“语焉不详”,传说中的钟离国始于何时、终于何处,一直未有定论。
凤阳卞庄春秋墓和蚌埠双墩春秋1号墓的发掘,揭开了钟离国历史的一角,证明在春秋时期,蚌埠地区一度是钟离国的属地。
钟离,亦为终犁、终黎、童丽,赢姓,是协助大禹治水的伯益的后代,初封于山东。
古代史籍中有关钟离国的零星记载有:
《左传·成公十五年》即公元前 576年:冬十一月,鲁国偕晋国、齐国、宋国、卫国、郑国、邾国等,与吴国在钟离会盟。
《左传·昭公四年》即公元前 538年,楚国在钟离筑城防御吴国,这时钟离国已成楚国的附庸。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即公元前 519年,吴国攻打楚国的州来(今凤台一带),吴楚在钟离境内大战一场。
《汉书·地理志》记“九江郡”有钟离县,注为“钟离子国”。
《水经注》:“(淮水)又东过钟离县北。”注明了钟离县的位置在淮水南岸。郦道元注:“《世本》曰:钟离,赢姓也。应劭曰:县故钟离子国也,楚灭之以为县。”
让后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史记·楚世家》的记载:吴之边邑卑梁与楚边邑钟离小童争桑,两家交怒相攻,灭卑梁人。卑梁大夫怒,发邑兵攻钟离。楚王闻之怒,发国兵灭卑梁。吴王闻之大怒,亦发兵,遂灭钟离、居巢。
因为两个小孩争夺桑叶,引起两家大人械斗,在械斗中卑梁人吃了亏被打败;卑梁城的长官“怒”,派城管去攻打钟离城复仇;楚王得到消息“闻之怒”,派正规军出战,打垮了卑梁城管、剿灭了卑梁城;吴王“闻之大怒”,两国大战由此开始,最终的结局是吴国获胜,钟离、居巢均被摧毁。
这是一个典型的因小忿而步步升级成两国大战的案例。
“小儿争桑”事件发生在吴攻州来的第二年,钟离自此属吴。至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钟离属越。数年后,越国又把钟离归还给楚国,直至楚灭。
有学者认为,历史上的“钟离”分指三地,分别是钟离国故地、一迁地和再迁地。
钟离国故地在今山东枣庄峄城,后迁于州来之西,再迁至今Ah凤阳、蚌埠一带。
后来楚灭州来之西的钟离国,以其地置钟离邑。由于钟离国的迁徙,相继留下了钟离故地、钟离邑、钟离城等“钟离”之名,形成了多个“钟离”并存的局面。
考古学家在清理研究文物时,发现多件青铜器上有铭文“童丽”字样,先秦时期“童丽”通钟离,该墓应与钟离国有关。
其中有一件镈钟上有30字,其中有“童丽公柏之季子康”等字样,古代兄弟排行的次序为“伯、仲、叔、季”,伯是老大,季为老小,“季子康”就是名叫康的小儿子。
考古人员由此确定:该墓是钟离国君柏的小儿子的墓葬。
而钟离国君柏的墓葬,就是蚌埠双墩1号春秋墓。
双墩1号墓出土的9个青铜镈钟上,正面都铸有“惟王正月初吉丁亥童丽君柏作其行钟童丽金”等字样,这是确认钟离君柏与其季子康父子关系的关键物证。
两墓在墓型、葬制、出土器物等方面,也都非常相似。
卞庄季子康墓原墓封土颓塌,地表为农田,墓地迹象很不明显,发现时已被大型施工机械铲挖至墓穴中。
双墩钟离君柏墓封土高大,高出地表约9米,封土底径超过60米,形制更为巨大。两墓墓口均为圆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是他们不想早点去寿县,而是考虑他们既是旅游者,在蚌埠不能不去看一下。否则容易暴露自己真正的目的。
蚌埠也和寿县一样,历史韵味浓厚。
蚌埠古称“钟离”,是春秋战国时的方国1。
柯岩在大学是学历史的,没穿越前,他就曾拜读过关于钟离国名与姓氏等方面的文章,对钟离国的历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2007年,bb市双墩村和凤阳县卞庄分别发现了两个墓葬,经辨别,两处均隶属于此地最早的方国——钟离国。
从地域结构来说,当时的钟离国疆域远远超过了蚌埠区域本身。据墓葬内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所载,双墩墓的主人名曰“钟离君柏”,也即是说是钟离国的国君,叫柏。
而卞庄墓的主人则为“孙钟离君柏之季子康”,也即当时钟离国的国君“柏”的小儿子“康”。
钟离国起源于山东,世系不详。春秋中晚期迁于淮河,故城在今凤阳临淮关东。
钟离国国君柏葬在双墩,其季子康葬在钟离故城北。蚌埠自春秋至明洪武年,一直是钟离国、钟离县属地。
百家姓中“钟离”作为一个古老的姓氏,其来源于国名。
历史上姓钟离的名人不少,如着名的“八仙”之一“汉钟离”本名钟离权,项羽手下有大将钟离眛,据传为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的钟离春等。
因为在古代文献中“语焉不详”,传说中的钟离国始于何时、终于何处,一直未有定论。
凤阳卞庄春秋墓和蚌埠双墩春秋1号墓的发掘,揭开了钟离国历史的一角,证明在春秋时期,蚌埠地区一度是钟离国的属地。
钟离,亦为终犁、终黎、童丽,赢姓,是协助大禹治水的伯益的后代,初封于山东。
古代史籍中有关钟离国的零星记载有:
《左传·成公十五年》即公元前 576年:冬十一月,鲁国偕晋国、齐国、宋国、卫国、郑国、邾国等,与吴国在钟离会盟。
《左传·昭公四年》即公元前 538年,楚国在钟离筑城防御吴国,这时钟离国已成楚国的附庸。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即公元前 519年,吴国攻打楚国的州来(今凤台一带),吴楚在钟离境内大战一场。
《汉书·地理志》记“九江郡”有钟离县,注为“钟离子国”。
《水经注》:“(淮水)又东过钟离县北。”注明了钟离县的位置在淮水南岸。郦道元注:“《世本》曰:钟离,赢姓也。应劭曰:县故钟离子国也,楚灭之以为县。”
让后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史记·楚世家》的记载:吴之边邑卑梁与楚边邑钟离小童争桑,两家交怒相攻,灭卑梁人。卑梁大夫怒,发邑兵攻钟离。楚王闻之怒,发国兵灭卑梁。吴王闻之大怒,亦发兵,遂灭钟离、居巢。
因为两个小孩争夺桑叶,引起两家大人械斗,在械斗中卑梁人吃了亏被打败;卑梁城的长官“怒”,派城管去攻打钟离城复仇;楚王得到消息“闻之怒”,派正规军出战,打垮了卑梁城管、剿灭了卑梁城;吴王“闻之大怒”,两国大战由此开始,最终的结局是吴国获胜,钟离、居巢均被摧毁。
这是一个典型的因小忿而步步升级成两国大战的案例。
“小儿争桑”事件发生在吴攻州来的第二年,钟离自此属吴。至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钟离属越。数年后,越国又把钟离归还给楚国,直至楚灭。
有学者认为,历史上的“钟离”分指三地,分别是钟离国故地、一迁地和再迁地。
钟离国故地在今山东枣庄峄城,后迁于州来之西,再迁至今Ah凤阳、蚌埠一带。
后来楚灭州来之西的钟离国,以其地置钟离邑。由于钟离国的迁徙,相继留下了钟离故地、钟离邑、钟离城等“钟离”之名,形成了多个“钟离”并存的局面。
考古学家在清理研究文物时,发现多件青铜器上有铭文“童丽”字样,先秦时期“童丽”通钟离,该墓应与钟离国有关。
其中有一件镈钟上有30字,其中有“童丽公柏之季子康”等字样,古代兄弟排行的次序为“伯、仲、叔、季”,伯是老大,季为老小,“季子康”就是名叫康的小儿子。
考古人员由此确定:该墓是钟离国君柏的小儿子的墓葬。
而钟离国君柏的墓葬,就是蚌埠双墩1号春秋墓。
双墩1号墓出土的9个青铜镈钟上,正面都铸有“惟王正月初吉丁亥童丽君柏作其行钟童丽金”等字样,这是确认钟离君柏与其季子康父子关系的关键物证。
两墓在墓型、葬制、出土器物等方面,也都非常相似。
卞庄季子康墓原墓封土颓塌,地表为农田,墓地迹象很不明显,发现时已被大型施工机械铲挖至墓穴中。
双墩钟离君柏墓封土高大,高出地表约9米,封土底径超过60米,形制更为巨大。两墓墓口均为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