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里,竟然被人奇迹般的封杀买断。
现在,我把夏恬的原文贴在这里。还是老样子,涉及具体的地名、地区,我做模糊处理,避免引起当地居民的恐慌。
《神怪采访记录》在这里正式和大家告别。
——分割线——
2000余户居民,26年前缘何被整体迁移?百余平方公里的土地,峰峦叠嶂,缘何被封闭为无人区?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鄂中北一个原本兴旺的县城,在26年前,“一夜之间”变得没有人烟?26年后,记者再次深入无人区,进行实地探访,搜寻其间的秘密——
拆掉生态枷锁还需要多少年
本刊记者夏恬
已经几乎进入花甲之年的孙仗岩,是鄂中北林区里,土生土长经验丰富的老猎户。他行走山间的时候,丝毫看不出岁月的痕迹,蹿高纵矮,脚步轻快,想要进山,找他做向导,肯定没错。
但当2016年夏天,记者找到他,向他提出者个“不情之请”的时候,他却多多少少有一些犹豫。
记者问他为什么。
孙仗岩告诉记者:“你要去的地方,是无人区!”
这是一个看似谬误的结论。
毕竟,说罗布泊是无人区,因为那里人迹罕至;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无人区,因为那里气候极端。鄂中北的深山里,不少林区依旧保持着原生林的样式,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环境极为优美,怎么可能是无人区。
孙仗岩告诉记者:“你要想弄明白这些问题,得从26年前说起。”
今年54岁的郑勇,也依旧记得26年前的那一幕。他操着浓重的乡音,对记者说:“县城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被戒严,人员只许进不许出,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消毒水的味道,县医院接受了大量病人。操场上,曾经冒出过绵延不断的黑烟,当时有好事者造谣说,那是为了避免生物污染,把因病致死的动物和人类尸体集中焚烧。”
有人对这样的猜测嗤之以鼻,有人却对这样的猜测深信不疑。
孙仗岩就是后者,他告诉记者,这个猜测,他是相信的,因为与自己相依为命的“义子”,原本是因骨伤被送进了医院,但孩子竟然再也没有出来。直至被整体腾迁后多年,他才收到了民政部门送来的抚恤金和骨灰盒,工作人员表情严肃的告诉孙仗岩,“义子”已经在医院病死,按照相关政策,死后尸体就地焚化。
为了弄清楚事情的真相,曾居在县城里的居民们,推选出几个代表,每年都要县里,找相关部门座谈。但工作人员给他们的答复只有一个:“无可奉告!”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代表中的大多数,已经从壮年步入老年,有一些年龄稍长一些、威信更高一些的人,甚至已经离世。
真相就在眼前,却每每想探寻而不可得。
“人生还有几个26年?”郑勇说,“兴许再过几年,我们这一代人都去世了,可是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我们这一代人真的就要这样背井离乡,再也没法子回到自己的家了么?”
带着居民们疑问和嘱托,今年夏天,记者根据部分热心居民提供的线索,探访鄂中北这片神秘的林区。可是靠近林区之时,记者的身边,就开始涌现出更多的谜题。记者对这些谜题一一加以记录,并试图寻找答案。
谜题1:究竟有没有无人区?
县城图书馆的规模不大,藏有不到5万册图书,页数最多、篇幅最长、县领导和相关人士最推崇的,竟然是一本厚重的“县志”。
当地的文化工作者告诉记者,鄂中北这地,古时曾是荆楚文化的腹地,技术先进、文化深厚,确实有很深厚的研究价值。为此,这几年,县里专门划拨出10人的专业团队,筹款40万,几经寻找、探访、史料征集和专家鉴定,出版了这套总字数达到2.3亿字的县志。县志涉及历史、文化、自然、科学、人文、农业、工业、服务业、科教文卫、体育、典籍传说等几十个大方面,可以说完整记录了从神话时期开始,县域内的发展进程。堪称是县域的百科全书。
“既然如此,那县志里有没有记载‘无人区’的形成经过?”记者向文化工作者质询。
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文化工作者不愿意多言,只是把县志翻到第1871页。这一页几乎就是一张白纸。只是在纸的最顶端,用小字号的字体记录到:“2009户居民,共计6800余人,于1990年夏末秋初,整体搬离县城原址。”
这样的县志,显然缺乏历史文化感和史实再现能力,于是记者追问:“还有没有更多的材料?”
“没有!”这名文化工作者摇了摇头,“谣传太多了,谁说的准!说实话,我生于斯、长于斯,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就是为了图个离家近,可即便我这当乡人,竟然也弄不懂这个问题。我对于你的疑问,根本没有办法回答。”
为了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记者几经寻访,终于在距离鄂中北400公里以外的一座偏僻市镇,找到了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现在,我把夏恬的原文贴在这里。还是老样子,涉及具体的地名、地区,我做模糊处理,避免引起当地居民的恐慌。
《神怪采访记录》在这里正式和大家告别。
——分割线——
2000余户居民,26年前缘何被整体迁移?百余平方公里的土地,峰峦叠嶂,缘何被封闭为无人区?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鄂中北一个原本兴旺的县城,在26年前,“一夜之间”变得没有人烟?26年后,记者再次深入无人区,进行实地探访,搜寻其间的秘密——
拆掉生态枷锁还需要多少年
本刊记者夏恬
已经几乎进入花甲之年的孙仗岩,是鄂中北林区里,土生土长经验丰富的老猎户。他行走山间的时候,丝毫看不出岁月的痕迹,蹿高纵矮,脚步轻快,想要进山,找他做向导,肯定没错。
但当2016年夏天,记者找到他,向他提出者个“不情之请”的时候,他却多多少少有一些犹豫。
记者问他为什么。
孙仗岩告诉记者:“你要去的地方,是无人区!”
这是一个看似谬误的结论。
毕竟,说罗布泊是无人区,因为那里人迹罕至;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无人区,因为那里气候极端。鄂中北的深山里,不少林区依旧保持着原生林的样式,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环境极为优美,怎么可能是无人区。
孙仗岩告诉记者:“你要想弄明白这些问题,得从26年前说起。”
今年54岁的郑勇,也依旧记得26年前的那一幕。他操着浓重的乡音,对记者说:“县城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被戒严,人员只许进不许出,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消毒水的味道,县医院接受了大量病人。操场上,曾经冒出过绵延不断的黑烟,当时有好事者造谣说,那是为了避免生物污染,把因病致死的动物和人类尸体集中焚烧。”
有人对这样的猜测嗤之以鼻,有人却对这样的猜测深信不疑。
孙仗岩就是后者,他告诉记者,这个猜测,他是相信的,因为与自己相依为命的“义子”,原本是因骨伤被送进了医院,但孩子竟然再也没有出来。直至被整体腾迁后多年,他才收到了民政部门送来的抚恤金和骨灰盒,工作人员表情严肃的告诉孙仗岩,“义子”已经在医院病死,按照相关政策,死后尸体就地焚化。
为了弄清楚事情的真相,曾居在县城里的居民们,推选出几个代表,每年都要县里,找相关部门座谈。但工作人员给他们的答复只有一个:“无可奉告!”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代表中的大多数,已经从壮年步入老年,有一些年龄稍长一些、威信更高一些的人,甚至已经离世。
真相就在眼前,却每每想探寻而不可得。
“人生还有几个26年?”郑勇说,“兴许再过几年,我们这一代人都去世了,可是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我们这一代人真的就要这样背井离乡,再也没法子回到自己的家了么?”
带着居民们疑问和嘱托,今年夏天,记者根据部分热心居民提供的线索,探访鄂中北这片神秘的林区。可是靠近林区之时,记者的身边,就开始涌现出更多的谜题。记者对这些谜题一一加以记录,并试图寻找答案。
谜题1:究竟有没有无人区?
县城图书馆的规模不大,藏有不到5万册图书,页数最多、篇幅最长、县领导和相关人士最推崇的,竟然是一本厚重的“县志”。
当地的文化工作者告诉记者,鄂中北这地,古时曾是荆楚文化的腹地,技术先进、文化深厚,确实有很深厚的研究价值。为此,这几年,县里专门划拨出10人的专业团队,筹款40万,几经寻找、探访、史料征集和专家鉴定,出版了这套总字数达到2.3亿字的县志。县志涉及历史、文化、自然、科学、人文、农业、工业、服务业、科教文卫、体育、典籍传说等几十个大方面,可以说完整记录了从神话时期开始,县域内的发展进程。堪称是县域的百科全书。
“既然如此,那县志里有没有记载‘无人区’的形成经过?”记者向文化工作者质询。
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文化工作者不愿意多言,只是把县志翻到第1871页。这一页几乎就是一张白纸。只是在纸的最顶端,用小字号的字体记录到:“2009户居民,共计6800余人,于1990年夏末秋初,整体搬离县城原址。”
这样的县志,显然缺乏历史文化感和史实再现能力,于是记者追问:“还有没有更多的材料?”
“没有!”这名文化工作者摇了摇头,“谣传太多了,谁说的准!说实话,我生于斯、长于斯,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就是为了图个离家近,可即便我这当乡人,竟然也弄不懂这个问题。我对于你的疑问,根本没有办法回答。”
为了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记者几经寻访,终于在距离鄂中北400公里以外的一座偏僻市镇,找到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