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这样的事,在华夏历史上鲜有发生。

    ——战国之时,秦国自昭襄王薨,三年之内连死三王;

    秦王之位,从曾祖辈的秦昭襄王嬴稷,迅速传到了重孙辈的始皇嬴政,秦王也从七十多岁的老爷子,迅速变成了才刚十岁出头的未冠孩童。

    而今汉室,六年之内三举国丧,虽然是二帝一后,时间间隔却也是短的有些吓人。

    尤其是天子启为储二十余载,却仅仅在位六年便撒手人寰,更是让人们不免感到唏嘘。

    不出意外的,未央宫编钟九响,长安城家家戴孝。

    只是比起当年先帝驾崩时,长安城几乎人人垂泪、家家哀痛,大行天子启驾崩,百姓的反应就相对淡定了些。

    这,也算是封建帝王无力掌控,且只存在于冥冥之中的审核系统了——一个帝王够不够优秀,看他驾崩的时候,有多少人发自内心的哭就行。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太宗孝文皇帝,说是千古一帝,乃至华夏最贤明、优秀的帝王,恐怕也丝毫不为过……

    天子驾崩,朝堂有司自然是迅速运转起国丧流程。

    ——大行天子启六年秋九月己亥(初六)夜,太子刘荣连夜赶回长安,由窦太后领着,在丞相刘舍、御史大夫岑迈,及周亚夫、郦寄、栾布等大将的陪同下告庙继位。

    次日清晨,刘荣又在未央宫宣室殿接受了朝中百官公卿、功侯贵戚的纳拜,彻底完成了太子荣到天子荣的转变,走完了一整套程序,具备了完整的法统。

    同一时间,大行天子启留下的几封遗诏,也都出现在了各自该出现的地方。

    “大行皇帝这封遗诏啊,就是说:朕德行浅薄~远不及太宗孝文皇帝之十一~

    太宗皇帝驾崩之时,尚且交代朕:勿行靡费,丧葬事务一切从简~

    朕德行不如太宗皇帝之十一,更是对宗庙、社稷没有哪怕半点功绩,又如何能接受靡费的丧葬之礼呢?

    ——所以,用这份诏书告诉天下人:朕在位这六年,没能完成先太宗孝文皇帝的嘱托,没能将天下百姓民、将朕的子民照看好;

    朕实在是太愚笨,实在不是不愿为天下人做些什么,而是因为自己的愚笨,遂没能为天下人做些什么。

    朕驾崩之后,凡丧葬之事一切从简,丧葬用器皆以陶、木为主,绝不可有金石珠玉之类随朕入土;

    一切事宜,只可以比太宗孝文皇帝更简约,而绝不可有哪怕一项,规格超过太宗皇帝驾崩之时。

    希望朕的子民们——希望关中的父老乡亲们,看在先太宗孝文皇帝的遗德的份上,对朕这个平庸的昏君稍行宽恕;”

    “也好让朕见先帝时,不至于以发覆面……”

    ···

    这封遗诏,显然是大行天子启留给天下人看的版本。

    很快,这封遗诏便以长安为中心,迅速出现在了关中各地方郡县衙门外的露布之上。

    ——农户们自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粗人;

    但没关系。

    关乎大行皇帝遗诏,郡县衙门自会派出文士,为围观群众宣读——甚至是解读这封遗诏的内容。

    自文士口中,听到这封先皇遗诏的内容,围观群众当中,也是一阵此起彼伏的长吁短叹。

    “唉~”

    “要俺说,大行皇帝对俺们农人,那也是不差的。”

    “——毕竟是太宗孝文皇帝,亲自选定的储君太子啊~”

    “这才六年,便也去见了先帝……”

    ···

    “是极是极;”

    “瞧这遗诏字里行间,分明都是太宗孝文皇帝的影子?”

    “太宗孝文皇帝,为俺汉家留了個好天子啊~”

    “只可惜,这才六年而已……”

    如果说六年前,太宗孝文皇帝驾崩之时,天下人是哀痛欲绝,痛哭流涕,只觉得头顶上的天都塌了;

    那大行天子启驾崩,天下人则更多的是唏嘘。

    ——无关乎天子启对天下人如何,仅仅只是因为天子启,在位时间实在是太短了。

    要知道如今汉家的通讯,依旧是以驿骑网络为核心,并以人力传递为主要手段。

    说的夸张一些:时至今日,关东怕是都还有些穷乡僻壤,没有接到太宗孝文皇帝驾崩的消息。

    对于天子启,寻常农人根本还没来得及有什么印象,就不得不接受汉家新君继立的现实。

    至于天子启做出的成绩,又或是对天下人的赏赐,如爵位、酒肉之类——也不能怪汉家之民不懂得感恩;

    实在是天子启许下赏赐的诏书,太像过去的太宗孝文皇帝了……

    哪怕知道太宗皇帝早就已经驾崩,但看到那一封封一如往常的赏赐诏书,天下人也还是想当然的将其归为:太宗孝文皇帝遗德……

    至于为政措施,更是和太宗皇帝时一脉相承!

    抛开一纸削藩策、一场吴楚之乱不说,单从汉家的行政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煌未央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煌未央并收藏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